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角糭的意思、角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角糭的解釋

見“ 角粽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角糭(jiǎo zòng)是端午節傳統食品,本義指用箬葉包裹成尖角形的糯米制品,現多寫作“角粽”。該詞由“角”與“糭”構成:“角”取象于粽子的三角錐狀外形,“糭”為“粽”的異體字,從米宗聲,表糯米蒸制而成的食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角糭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專指端午祭品,宋代《歲時廣記》載其“以菰葉裹黏米,取陰陽包裹之象”。

從形制特征看,角糭采用蘆葦葉或竹箬包裹,通過折疊手法形成立體錐角,既便于捆紮定型,又能增加受熱面積使米粒均勻熟透。北魏《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以菰葉裹黍米”的角糭制作工藝,強調“角者,象陰陽相絞也”的祭祀功能。

文化象征方面,角糭承載着多重寓意:尖角造型模仿牛角,暗含驅邪避疫的巫術思維;《荊楚歲時記》注疏稱其“取棟梁之形”表達對棟梁之才的期許;明清地方志中更發展出“九子粽”“百索粽”等衍生形制。現代民俗學者認為,角糭的傳承體現了中國古代飲食與天象物候的深層關聯,其制作技藝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您提供的詞語“角糭”,可能存在字形或輸入誤差。結合搜索結果,推測您可能想查詢的是“角觝”或“角觡”這兩個古代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角觝(jiǎo dǐ)

  1. 基本含義
    指中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運動,類似于摔跤或相撲。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漢代被列入宮廷表演項目,宋代還出現了女子摔跤形式。

  2. 曆史發展

    • 起源:戰國時期作為軍事訓練項目,後演變為娛樂活動(《漢武故事》記載)。
    • 演變:漢代稱“角觝”,唐代稱“相撲”,宋元時期發展為“争交”“掼交”等。
    • 文化地位:晉代民間在正月十五舉行比賽,三國時被曹操納入百戲表演。

二、角觡(jiǎo gé)

  1. 基本含義
    指有角的獸類,或泛指獸角(如鹿角)。唐代文獻中用于比喻難以馴化的本性。

  2. 文學引用
    唐代元稹《論讨賊表》用“勾曲角觡”形容頑固不化的心性。


三、關于“角糭”的說明

“糭”是“粽”的異體字,通常指粽子。古代文獻中未見“角糭”一詞的記載,可能是“角觝”或“角觡”的誤寫。


建議: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運動或詞彙的曆史細節,可參考《事物紀原》《後漢書》等古籍,或查閱體育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成半籃腳襃厲暴師播賦察覈儃回朝氣勃勃橙黃桔綠成竹在胸赤虎寸陰尺璧登樓賦墊喘兒地球村鬥阋放脫飯痂伏曆賦命貢酎詭竊龜折過背過任黃缣家隆接待室金砌九複愧感老早擂捶流放鹿行錦茅龍孟什維克磐維瞥忽強作麒麟兒傾晖晴眉青年近衛軍鬈發沙丁魚山祇膳堂山頹碎片跳追同級柝境挽代危氣溫瘧溫席小金庫小文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