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喻的意思、逆喻的詳細解釋
逆喻的解釋
一種由果推因、由末究本的譬喻方法。《翻譯名義集·增數譬喻》:“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謂大河,大河有本,所謂小河等,以喻涅槃有本,謂解脫等。”
詞語分解
- 逆的解釋 逆 ì 方向相反,與“順”相對:逆流。逆行。逆風。逆轉(僴 )(局勢惡化)。莫逆之交。 抵觸,不順從: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産。 迎接:逆旅(旅店)。 預先:逆料(預料)。
- 喻的解釋 喻 ù 比方:比喻。譬喻。 明白,了解:不言而喻。家喻戶曉。 說明,使人了解:曉喻。喻之以理。 姓。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逆喻是漢語修辭學中的一種特殊比喻形式,指通過邏輯關系的倒置或矛盾語序的排列,形成語義沖突以達到強調或深化表達的修辭手法。其核心特征在于打破常規比喻中本體與喻體之間的自然關聯,利用反常的語言結構引發讀者思考。
從構成形式分析,逆喻主要分為兩類:
- 矛盾組合型:将互為矛盾或對立的詞語強行組合,如"溫暖的寒冰""黑暗的光芒",通過語義碰撞産生新意境。這種用法常見于現代詩歌創作,如北島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據《中國現代修辭學》收錄)。
- 邏輯倒置型:調換比喻要素的正常關系,如将結果作為原因表述。李清照《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即屬此類,借自然景象倒置人物情感邏輯(《宋詞修辭研究》例證)。
在功能層面,《漢語修辭格辭典》指出逆喻具有三重表達效果:制造語言張力、強化情感濃度、激發聯想空間。相較于傳統明喻、暗喻,逆喻更注重通過異常搭配突破思維定式,如錢鐘書在《圍城》中描寫"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砂礫",通過逆向類比揭示人性複雜性。
該術語在學術界定上需注意與"悖論""反諷"的區别。《修辭學發凡》(商務印書館)特别強調,逆喻的本質仍是比喻範疇,其矛盾表象下存在深層語義關聯,不同于純粹邏輯悖論。現代語言學家王希傑認為,逆喻的認知基礎在于"反向聯想"的心理機制,體現了漢語表達的辯證思維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逆喻(又稱“倒喻”)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其核心在于颠倒比喻的本體與喻體常規順序,通過反常規的語言結構增強表達效果。以下是關鍵解析:
一、定義與形式
- 常規比喻的結構為“本體像喻體”(如“生活像一首詩”)。
- 逆喻則倒置為“喻體像本體”(如“一首詩般的生活”),通過語序的倒置,使喻體的特征更鮮明地映射本體,形成陌生化的語言張力。
二、作用與效果
- 突出喻體特質
例如“鋼鐵般的意志”改為“意志如鋼鐵”,後者通過逆喻更強調“鋼鐵”的堅硬屬性。
- 增強詩意與新穎感
如徐志摩詩句“甜蜜的憂愁”,矛盾詞組合形成情感碰撞(注:此例更接近“矛盾修飾法”,若嚴格區分,逆喻側重結構倒置,矛盾修飾側重語義對立)。
- 引發讀者聯想
打破常規語序可激發讀者主動補全邏輯,如“熔岩般噴發的熱情”比直述更具畫面感。
三、與其他修辭的區分
- 矛盾修飾法(Oxymoron):組合語義對立的詞(如“無聲的呐喊”),側重意義沖突。
- 逆喻:側重比喻結構的倒置,本體與喻體無需語義對立,隻需順序調換。
四、實例參考
- 古漢語:杜甫《兵車行》中“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以“哭聲沖雲霄”逆喻悲痛之劇烈。
- 現代文學:魯迅《野草》中“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通過倒置表達哲理性反思。
若需進一步探究,建議查閱《修辭學發凡》(陳望道著)或語言學論文,以獲取更體系化的理論支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感挨倚白梂陂阤本科生博士祭酒捕鞠讒诽朝直黨禍調發東丁豐崇逢世柑橘歸市滾壩函崤毫分縷析鶴阙花布歡喜冤家翦樣鏡伏荊棘剌雞黍期絶遠楷隸孔洞空園老陽兩骖粱糗領海利觜樓船軍鹿鳴麋弊牧所逆天暴物農村秾李骈拇鄱桂鋪繹千金字青徼旗焰臞仙燒春深論沈箱石垩俗駕調風變俗屠割托生炜晔五典無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