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ree legs of a tripod-three rival powers] 鼎的腿,鼎有三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勢
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1).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勢。《史記·淮陰侯列傳》:“參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操 軍破,必北還。如此則 荊 吳 之勢彊,鼎足之形成矣。”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他這一敗,關系大局,迅速動搖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漢 一蹶不振。”
(2).引申為匹敵。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王弇州文》:“後之論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為一大家。若 滄溟 孤峭,乃 孫樵 、 劉蛻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應付,未足稱鼎足焉。”
(3).指三公之位。 漢 張衡 《南都賦》:“ 周 召 之儔,據鼎足焉,以庀王職。”《後漢書·逸民傳·嚴光》:“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吳偉業 《贈王鑒明五十》詩:“後皆保耆頤,或乃緻鼎足。”
(4).比喻處于重要的地位。《漢書·彭宣傳》:“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則覆亂美實。”《後漢書·劉恺傳》:“臣聞三公上則台階,下象山嶽,股肱元首,鼎足居職,協和陰陽,調訓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風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 唐 則詩人濟濟,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壇,為 三代 後之三代也。”
(5).猶鼎元。 唐 劉得仁 《送高湘及第後東歸觐叔》詩:“此去幾般榮,登科鼎足名。”
“鼎足”一詞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多重釋義。從字形結構看,“鼎”為三足兩耳的青銅器皿,而“足”指支撐物體的腿部,二者結合構成穩固的三角形态。其核心含義可從三個層面解析:
一、器物本義 指古代鼎器的三足結構,承載着祭祀、烹煮等重要功能。《說文解字》記載:“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這種設計既符合力學穩定性,又蘊含天地人三才的哲學觀。考古發現顯示,商周青銅鼎的三足多鑄有獸面紋飾,彰顯權力象征(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二、引申象征
三、文化意象 在成語“鼎足之勢”“鼎足三分”中,既保留器物原型特征,又衍生出“缺一不可”的哲學意味。民俗研究中,三足結構被解讀為中國傳統“以三為完滿”數理觀的物質載體(來源:《中華文化符號辭典》)。
“鼎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鼎足”原指古代炊器“鼎”的三條腿(鼎多為圓腹三足兩耳),後引申為比喻三方勢力對峙或并立的局勢。例如《資治通鑒》中“鼎足之形成矣”,即描述三方勢力均衡的狀态。
在古代,“鼎”象征權力與地位(如“問鼎中原”),因此“鼎足”也隱含勢力均衡、局勢穩固的意象。
敗于垂成傍亮炳晔彩勝唱義嘲諷赪鱗重出啜賺出群才點把點邸史洞下都蔗耳鳴發抖飯感改過自新轟雷貫耳紅珠簧口利舌蹇足進臨沮怍誇白跨街來煞累垂累月經年廉辨飀飀劉猛将軍巒紋明樓牧羝涅盤出世起藳七事八事憩睡丘闉入人三寸之舌神瞽適可而止十齋束發小生水浸老鼠綏養宿眷天淵彤彤投斧推挽亡走委權問卜文籍嚣鄙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