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足的意思、鼎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足的解釋

[three legs of a tripod-three rival powers] 鼎的腿,鼎有三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勢

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詳細解釋

(1).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勢。《史記·淮陰侯列傳》:“參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操 軍破,必北還。如此則 荊 吳 之勢彊,鼎足之形成矣。”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他這一敗,關系大局,迅速動搖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漢 一蹶不振。”

(2).引申為匹敵。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王弇州文》:“後之論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為一大家。若 滄溟 孤峭,乃 孫樵 、 劉蛻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應付,未足稱鼎足焉。”

(3).指三公之位。 漢 張衡 《南都賦》:“ 周 召 之儔,據鼎足焉,以庀王職。”《後漢書·逸民傳·嚴光》:“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吳偉業 《贈王鑒明五十》詩:“後皆保耆頤,或乃緻鼎足。”

(4).比喻處于重要的地位。《漢書·彭宣傳》:“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則覆亂美實。”《後漢書·劉恺傳》:“臣聞三公上則台階,下象山嶽,股肱元首,鼎足居職,協和陰陽,調訓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風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 唐 則詩人濟濟,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壇,為 三代 後之三代也。”

(5).猶鼎元。 唐 劉得仁 《送高湘及第後東歸觐叔》詩:“此去幾般榮,登科鼎足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鼎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鼎足”原指古代炊器“鼎”的三條腿(鼎多為圓腹三足兩耳),後引申為比喻三方勢力對峙或并立的局勢。例如《資治通鑒》中“鼎足之形成矣”,即描述三方勢力均衡的狀态。


二、出處與曆史用法

  1. 《史記·淮陰侯列傳》
    記載“參分天下,鼎足而居”,首次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
  2. 《三國志·諸葛亮傳》
    提到“鼎足之形成矣”,指魏、蜀、吳三國對峙的局勢。

三、使用規範與注意事項

  1. 僅用于三方勢力
    強調隻能形容三方對立或平衡,如兩方對峙需用“雙峰對峙”等表述。
    錯例:“兩支球隊形成鼎足之勢”(應改為“雙雄對峙”)。
  2. 常見搭配
    如“鼎足而立”“鼎足之勢”“三分鼎足”等,均強調三方關系。

四、近義詞辨析


五、延伸文化意義

在古代,“鼎”象征權力與地位(如“問鼎中原”),因此“鼎足”也隱含勢力均衡、局勢穩固的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足

《鼎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指三個物體或實力平衡、勢均力敵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鼎(“鼎”字的部首是金,總筆畫數為14);足(“足”字的部首是走,總筆畫數為7)。

來源:《鼎足》一詞起源于古代的銅鼎。鼎是古代用來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容器,代表權力和地位;足指的是器物的支撐部分。這個詞語的比喻意義就是指在權力和地位上相互競争和平衡的狀态。

繁體字:鼎足(繁體字書寫為“鼎足”)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鼎足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現代書寫方式是“鼎足”,但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

例句:
1.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和吳國鼎足而立。
2. 這三家公司在市場上的競争激烈,形成了鼎足之勢。

組詞:鼎力(指最大的努力)

近義詞:勢均力敵、不相上下、不分伯仲

反義詞:懸殊、失衡、不對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