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pright]∶姿勢挺直
坐得端正
(2) [regular]∶在形式上、結構上或安排上協調相稱的
五官端正的人
(3) [rectify;correct]∶端正思想
(4) [decent;honest;upright]∶正派;正确
品行端正
(1).正;直;不偏斜。 漢 劉桢 《贈從弟》詩之二:“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愴,終年常端正。” 唐 韓愈 《柳州羅池廟碑》:“大修 孔子廟 ,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 清 李漁 《巧團圓·解紛》:“遠遠望見兩箇後生飛趕前來,想是要買我做爺的了,不免坐端正了,好等他來拜見。” 冰心 《我們太太的客廳》:“ 陶先生 仍舊踧踖的含糊的答應了一聲,帽子放在膝上,很端正的坐在屋角的一張圈椅裡。”
(2).整齊勻稱。《史記·儒林列傳》:“太常 * 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六:“去亭六七裡,有一端正婦人乞寄載。” 唐 顧況 《梁廣畫花歌》:“ 上元夫人 最小女,頭面端正能言語。”《武王伐纣平話》卷上:“ 華州 太守 蘇護 有一女,生得形容端正,有傾城之貌。”
(3).正直不邪。《莊子·天地》:“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 成玄英 疏:“端直其心,不為 * 。”《漢書·霍光傳》:“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 宋 梅堯臣 《和元之述夢見寄》:“始知端正心,寐語尚不誑。”《清史稿·惠端親王綿愉傳》:“ 同治 二年, 穆宗 典學,太後以 綿愉 行輩最尊、品行端正,命在 弘德殿 專司督責。”
(4).妥帖;停當。《水浒傳》第二三回:“得蒙擡舉,安敢推故?明日打點端正便行。”《 * 詞話》第一回:“ 武大 便自去央間壁 王婆子 來,安排端正,都拿上樓來,擺在桌子上,無非都是些魚肉菓菜點心之類。”《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船上人打點端正,纔要發號開船,隻見 李氏 慌對 楊公 説:‘不可開船!’”
(5).安排;準備。《初刻拍案驚奇》卷六:“ 慧澄 清早起來,端正齋筵。”《說嶽全傳》第十三回:“ 湯兄弟 可先到 昭豐鎮 上去,端正了安歇的地方,以便調理。”
端正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含褒義色彩,體現規範與莊重:
指物體不歪斜或姿态挺拔勻稱。
例:
她坐姿端正,腰背筆直。
請把桌上的花瓶擺端正。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參考條目
強調為人公正嚴謹,符合道德規範。
例:
他為人端正,深受同事敬重。
端正學風是教育之本。
來源: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考條目
通過主動調整達到正确狀态。
例:
必須端正工作态度,提高責任心。
新教師需端正教學理念。
來源: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中華書局. 參考條目
“端正”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史記·日者列傳》以“行必端正”形容品行正直,後引申出“糾正”的動詞用法(如《漢書·賈誼傳》“端正其心”)。現代漢語中,其形容形态規整的用法逐漸普及,成為常用義項。
參考文獻:
許慎(漢).《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影印本.
“端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uān zhè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形容詞
動詞
“端正”既描述物體的平衡協調,也指品行的正直,還可作為動詞表示糾正行為。其用法廣泛,涵蓋形态、道德、行為調整等多個層面。
百故寶色鞭鐧邊吏鼈殼層巒疊嶂柴道琛賮踳馳傳為美談打揲鼎士洞視獨尊發怒粉白黛綠感慨系之高自标樹滾水潑老鼠澔澔會談霍光浃淪肌髓剪傷蛟革積愁赳赳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煉山令善流孽邁捷鳴唳陌上桑間目光短淺惱羞變怒年根兒排雷佩觿培植撲握棄法情迷骎骎拳頭産品人人自危人事不知柔心溽熱剡溪船聖潔實戰踏田器銅駝市同知投軍晚食圍透無處五禽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