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衛宮門的官吏。《新唐書·于頔傳》:“ 頔 與諸子素服待罪 建福門 ,門史不内。”
門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或重要場所中負責看守門戶、傳達通報的低級吏員。以下從詞義、職責與曆史背景進行詳細解釋:
基本構成
“門”指門戶、出入口,“史”在古漢語中常指低級官吏或差役。二者結合即“守門之吏”,屬古代職官體系中的微末職位。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12卷,第12頁。
職責定位
門史主要負責門禁管理、來客登記與通報,類似今天的門衛或傳達室人員,但屬于正式吏員編制。其工作場所多為官署、宮門或貴族府邸。
來源:白壽彜《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卷,提及漢代官府職吏分類。
起源與設置
門史一職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的“門亭長”“門卒”,至唐宋時演變為“門仆”“司阍”,明清時期在地方衙門中仍有類似職能的“門子”“門吏”。
來源: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章“職官制度”。
社會地位
門史雖地位低下,但因掌握信息傳遞的“入口權”,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影響行政效率,甚至滋生腐敗(如索要“門包”)。
來源:吳晗《曆史的鏡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中“明代官場陋習”一節。
在古典文獻中,“門史”偶見于筆記小說,如《聊齋志異·司文郎》中諷刺門吏刁難考生的情節,反映其作為權力末梢的負面形象。
來源: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華書局,2009年校注本)卷八。
“門史”是古代職官系統中基層吏員的典型代表,其詞義與職能緊密關聯中國傳統社會的行政架構與門禁文化,體現了等級制度下“門”作為空間與權力象征的雙重意義。
“門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門史指古代守衛宮門的官吏,主要負責宮門的安全與出入管理。其職責包括核查人員身份、維護秩序等,常見于曆史文獻記載。
文獻記載
該詞出自《新唐書·于頔傳》:“頔與諸子素服待罪建福門,門史不内。”,意為于頔及其子身着素服在宮門請罪,但門史未允許其進入,體現了門史對宮門出入的嚴格管控。
詩詞引用
元代詩人王義山的《挽文山》中亦有提及:“一門史氏春秋筆,愁絕湖光入畫時。”,此處“門史”可能借指家族中擔任史官或守衛職責的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唐書》等史書原文或相關曆史職官研究資料。
鳌裡奪尊白蔑艇邊俗别路差度長春樹初景搭兒低光荷凍飙斷管殘沈短期貳猜方佯鐇镢藩籬飛屐馮式封土憤潰憤咤祴夏幹貨攻剿工字鋼顧瞻豪首黃金樹黃桑棒花十八見光椒蘭室傑作噘嘴渴羌誇诩酷濫馬百六馬耳東風面折廷诤明略牧子甯昌貧厄憑據普淖齊镳滊鑪輕淳區區小事三尊申衍搜閱所緻土混混亡憀卧式镗牀相碰笑資襲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