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東羌的意思、東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東羌的解釋

古代少數民族之一。 東漢 時西羌族内徙的一支。當時分布在 安定 、 上郡 、 北地 等三郡一帶。參閱《後漢書·西羌傳》及《段熲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東羌是中國古代對羌人分支的特定稱謂,主要具有以下含義:

一、核心釋義

指東漢時期活躍于中國西北地區(今甘肅、甯夏及陝西西部)的羌族部落群體。其名稱源于地理方位,與“西羌”相對,特指遷徙至隴西、漢陽等郡的羌人部落聯盟。東羌在東漢中後期頻繁參與邊疆軍事活動,與中原王朝的沖突成為影響漢帝國西北穩定的重要因素。

二、曆史背景

  1. 族源與分布

    東羌源于先秦西羌,東漢時内遷至涼州、并州東部。其活動範圍以安定、北地、上郡為中心(今甘肅東部至陝西北部),以遊牧為主,兼有農耕,社會組織呈現部落聯盟形态。

  2. 與漢朝的互動

    東漢政府通過設置“護羌校尉”管理羌務,但屯田政策、官吏壓迫常引發東羌反抗。典型事件如永初年間(107-113年)的“羌亂”,東羌聯合西羌大規模起兵,迫使漢廷一度遷都避戰,消耗巨額軍費(史稱“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東羌代表了羌族在漢文化圈邊緣的生存狀态,其與漢朝的沖突融合,反映了古代農耕-遊牧文明的碰撞。東漢後期名将段颎、皇甫規等對東羌的軍事鎮壓(如段颎“凡百八十戰,斬三萬八千六百級”),凸顯了民族政策失衡引發的邊疆危機,加速了東漢國力衰頹。

四、文獻記載依據

  1. 《後漢書·西羌傳》

    明确區分東羌、西羌,記載其分布與叛亂始末,如:“羌遂大盛,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斷隴道,燔郵亭,殺略吏民。”

  2. 《資治通鑒·漢紀》

    詳述段颎平定東羌的戰役策略,稱其“長于邊事,善撫士卒”。

  3. 《東觀漢記》《華陽國志》

    補充東羌與地方豪強的聯合對抗細節,反映其社會滲透性。

五、術語使用提示

現代學術語境中,“東羌”屬曆史民族範疇,需嚴格區别于當代羌族。研究需依托《後漢書》《資治通鑒》等正史,并參考考古發現(如隴山地區羌人墓葬)進行多維印證。


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東羌”是東漢時期對特定羌人分支的稱謂,其含義及曆史背景可綜合如下:

1. 基本定義
東羌指東漢時期從西羌族内遷至中原的一支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安定郡(今甯夏、甘肅交界)、上郡(今陝西榆林)、北地郡(今甘肅慶陽)三郡一帶。其名稱源于地理方位,與“西羌”相對,最初指安定郡以東的羌人。

2. 曆史演變

3. 分布變化
東漢建甯元年(168年),護羌校尉段熲鎮壓東羌後,剩餘部落被分置于安定、漢陽(今甘肅甘谷)、隴西(今甘肅臨洮)三郡,活動範圍逐漸西移至隴山、六盤山一帶。

4. 與中原王朝的關系
東羌與東漢政權既有沖突也有融合。例如,曹魏東羌校尉鄧艾曾率羌人參與對抗蜀漢的戰役,體現了羌人在中原軍事體系中的作用。

5. 文化與社會
東羌保留部分羌人傳統,但因長期與漢、胡雜居,逐漸被其他族群同化,形成獨特的“部落聯盟”形态。

東羌不僅是地理概念,更反映了東漢至魏晉時期羌人遷徙、民族融合及邊疆治理的曆史進程。需注意,現代羌族與古代東羌有淵源但非直接延續(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阿嫂半周期弊害不抵茬口熾情疇畝傳摹楚木定心藩捍逢衣諷诏阜通浮查膏壤赓飏功飾管交古皇氏好夢不長假僭賤斂貴發楬溝敬畏驚心裂膽勁利俊鹘康強拉朽棱等登冷冷清清貿易風悶懑穆如農會漚氹丕冒堡團喬嶽喬做衙氣不平輕俏绮贍氣吞虹蜺日裡殺鷄吓猴山夯子山舍神往心醉肆擾算賦遂性泰勒貪重王正遺大投艱相譏遐望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