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敗基毀業的人。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洛學》:“子之鄉蠹,隻是賣了一座 武夷山 。我之鄉蠹,卻賣了三座山。”
“鄉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鄉蠹(拼音:xiāng dù)由“鄉”和“蠹”兩字組成:
核心含義
指那些利用職權損害地方利益、敗壞基業的官員。例如宋代葉紹翁在《四朝聞見錄·洛學》中記載:“子之鄉蠹,隻是賣了一座武夷山;我之鄉蠹,卻賣了三座山。”,通過具體事例諷刺官員變賣公共資源的行為。
延伸理解
“蠹”在古漢語中常用來形容侵蝕國家或社會利益的群體,如“蠹國害民”“戶樞不蠹”等。因此,“鄉蠹”特指地方層面的腐敗分子,強調其危害的局部性和直接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蠹”字的詳細釋義(如蛀蝕、腐敗等),可參考《鶴林玉露補遺》等古籍。
《鄉蠹》是一個描述鄉村中貪腐行為的詞語,用來指代在鄉村地區從事貪污、腐敗的官員或個人。鄉蠹的行為嚴重影響了鄉村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
《鄉蠹》包含兩個漢字,其中:
《鄉蠹》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莊子》。其繁體形式為「鄉蠹」。
在古時候,鄉蠹的漢字寫作「鄉蠹」,其中「鄉」的寫法與現代相同,而「蠹」則使用較繁複的字形,包含有更多的筆畫。
1. 鄉蠹們************,索取賄賂,給鄉村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2. 這個小村莊的鄉蠹被揭發後,引起了公衆的強烈憤慨。
鄉村、貪腐、腐敗、官員、社會經濟、發展、民生福祉
腐敗、貪污、貪贓枉法
廉潔、清廉、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