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興。”《莊子·逍遙遊》:“﹝斥鴳﹞翺翔蓬蒿之間。”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是以俟扶搖而登蒼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夢陽 《漢京篇》:“ 霍氏 門前狐夜號, 魏其 池館長蓬蒿。” 峻青 《秋色賦·夜宿靈山》:“看到的是滿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處。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山居澤處,蓬蒿墝埆,財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别兒童入京》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并世奇男淑女,慧業天生,湮沒蓬蒿,姓名翳寂,豈少也哉!”
(3).茼蒿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茼蒿》。
蓬蒿是漢語中兼具植物學意義與文學意象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植物學本義
“蓬蒿”指菊科蒿屬(Artemisia)中部分草本植物的統稱,常見品種包括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和黃花蒿(Artemisia annua)。這類植物具有羽狀分裂葉片、黃色小花簇生特征,常見于田間荒野。《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葉互生”。茼蒿因其嫩莖葉可食用,在華北地區被廣泛栽培為蔬菜。
二、文學引申義
在古典文學語境中,“蓬蒿”常比喻鄉野、貧瘠之境或未顯達之人。李白《南陵别兒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即以“蓬蒿人”代指草野平民。此用法源自該植物耐旱、常生于貧瘠土壤的特性,《漢語大詞典》注其引申為“形容卑微、未受重用的狀态”。
三、古籍考據
《詩經·召南·驺虞》已有“彼茁者蓬”的記載,漢代鄭玄箋注“蓬,蒿也”,表明二字早期可互訓。《本草綱目》更詳述其藥用價值,稱黃花蒿“治瘧疾寒熱”,印證了該植物在傳統醫藥中的應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中國植物志,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全唐詩》卷一百七十四,中華書局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五卷,人民衛生出版社
“蓬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具體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指茼蒿
蓬蒿是菊科草本植物“茼蒿”的俗稱,又稱同蒿、蒿子稈。其嫩莖葉可食用,口感清香,亦可入藥。茼蒿原産地中海地區,約唐代傳入中國,現為常見蔬菜()。
植物特征
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葉羽狀分裂,花黃/白色,莖高約1米。分大葉蓬蒿(葉寬)和小葉蓬蒿(葉窄)兩類()。
泛指野草、荒蕪景象
古文常指蓬草與蒿草,代指草叢、草莽或荒野。如《禮記·月令》載“藜莠蓬蒿并興”,形容雜草叢生()。
比喻民間或卑微處境
借代草野鄉野,含隱逸或輕視義。如李白詩句“我輩豈是蓬蒿人”,表達不甘平庸的心志()。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植物特性,可參考《漢典》《本草綱目》等典籍。
愛財舍命阿耶白門保殘守缺不将殘妝朝邑車軌共文傳刍穿掘出張頂格訛謬法界宗飛機烽邏撫世酬物幹瘦臯契根株骨力河隄和羅華衮茄袋角較孑立寬褪困心衡慮來暮連頸斂膝馬趙覓貼兒謬為目不給賞茜紅秋水伊人鵲音扇傘閃身韶頀生産能力盛道生殺予奪生胎深居簡出守相霜猿樹創書後瞬息千變松寮貪兵壇卷跳坑土專家香蘭素顯淺遐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