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稱二十八宿等恒星曰經星。與行星稱緯星相對。因恒星相對位置不變,故稱。《穀梁傳·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昔,恒星不見。恒星者,經星也。” 範甯 注:“經,常也,謂常列宿。”《漢書·天文志》:“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星有三類:一、經星,北極為之長;二、舍星,大火為之長;三、行星,辰星為之辰。”
(2).即歲星。《史記·天官書》“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 唐 司馬貞 索隱引《天官占》:“歲星,一曰應星,一曰經星,一曰紀星。”參見“ 歲星 ”。
經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天文和占星學含義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闡釋:
經星(jīng xīng)指天空中相對位置固定、有規律運行的恒星,與“緯星”(行星)相對。該詞強調恒星遵循固定軌迹運行的特性,源自古代天文學對天體運動的觀測分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稱恒星。與行星稱緯星相對。”
天文屬性
經星在古代文獻中特指二十八宿等恒星體系。如《朱子語類》載:“經星是二十八宿,緯星是金木水火土。” 古人通過觀測經星的方位制定曆法,《晉書·天文志》明确将星體分為“經星常宿”與“行星緯候”兩類。
星占學意義
在傳統星象學中,經星被賦予吉兇征兆的象征。《史記·天官書》以經星位置對應人間分野,如“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其運行軌迹被視為天道秩序的體現。
經星的本質是古代對恒星的統稱,其核心特征為位置恒定、運行有序,既是天文觀測的基礎單位,也是傳統文化中宇宙秩序的重要符號。這一概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曆法、星占及哲學思想。
參考資料:
“經星”是古代天文學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
1. 指恒星(二十八宿等)
古代将相對位置固定的恒星(如二十八宿)稱為“經星”,與位置變化的行星(緯星)相對。這一概念源自先秦文獻,例如《穀梁傳·莊公七年》提到“恒星者,經星也”, 強調其“常列宿”的特性。漢代《漢書·天文志》進一步将經星歸類為“常宿”,共記錄783星,涵蓋星宿、州國、物象等分類。
2. 特指歲星(木星)
在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中,“經星”被用作歲星的别稱之一。 歲星(木星)因運行周期接近12年,古代曾用于紀年,故有“紀星”“經星”等名稱。
補充說明
備位充數别有風趣博負長律長宵蔥蒙待報丢針兒方員可施廢堕非意相幹符記俘纍負誓赴湯跳火跟尋革運貢椾購置悍橫谏郎見義當爲見知肩注驕橫疥疠介鮮濟苦憐貧金翅禁勸灸詐刻摯空際老人院笭牀流亮鹿角菜滿腔熱情馬文夢雨配對蓬塊強敏敲更清穆設崗身邊勝卻深考攝取首邱稅屦穗帶歲終替補歪不楞外重硙磨衛送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