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y up late on new year's eve;see the new year in] 農曆除夕一夜不睡,送舊迎新
圍爐守歲
陰曆除夕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 晉 周處 《風土記》:“ 蜀 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别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唐 孟浩然 《歲除夜有懷》詩:“守歲家家應未卧,想思那得夢魂來。” 宋 朱淑真 《除夜》詩:“窮冬欲去尚徘徊,獨坐頻斟守歲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曠野僻徑,又家家守歲,路無行人,呼號嗌乾,無應者。” 徐玉諾 《一隻破鞋》中:“守歲一般将一夜熬過去,我們又冷又餓,正要預備些熱水喝,忽然縣知事又來了,立逼着我們上城。”
守歲是中國除夕夜的重要傳統習俗,其核心含義是全家人在舊年最後一夜團聚熬夜,迎接新年到來。以下是該詞的多維度解釋:
基本定義與形式
守歲又稱“熬年”“照虛耗”,指在除夕夜(農曆臘月最後一天)全家人通宵不眠,通過吃年夜飯、燃燈照歲等活動共同等待新年鐘聲。傳統上,年夜飯從傍晚持續到深夜,象征辭舊迎新。
文化内涵
曆史演變
守歲習俗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新舊年交替以夜半為界。西晉《風土記》已有相關記載,南北朝時期逐漸普及。唐代詩人杜甫、宋代蘇轼等均以詩文記錄守歲場景,體現其文化傳承。
現代發展
傳統守歲需通宵至天亮,如今多延續至零點跨年後結束,并融入看春晚、搶紅包等新形式。部分農村地區仍保留燃燈守歲的古俗。
如需更完整的民俗細節,可查看(搜狗百科)或(守歲寓意解析)等來源。
守歲是指在農曆新年除夕晚上,家人團聚在一起過夜,守候着新年的到來,并通過各種慶祝活動迎接新的一年。
守歲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 宀(mián)部首,表示與房屋或庇護相關。
- 攵(pū)部首,表示與行為相關。
總共有11個筆畫:宀(4)、攵(4)、心(4)。
守歲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風俗習慣,起初是為了驅除惡靈,以保住家人的平安。在繁體中,守歲的寫法和簡體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守歲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守歲」,但發音和現代漢字相同。
1. 我家一直有一個傳統,除夕夜我們會和親朋好友一起守歲。
2. 今年過年,我打算和家人一起守歲,迎接新的開始。
守夜、守候、歲月、歲月靜好
守夜、守候、過年
放假、離開、過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