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夾膝的意思、夾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夾膝的解釋

暑時置床席間,以憩手足的消暑器。呈籠狀,用竹或金屬制成。 唐 溫庭筠 《晚坐寄友人》詩:“曉夢未離金夾膝,早寒先到石屏風。” 唐 常理 《古别離》詩:“粟鈿金夾膝,花錯玉搔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嚶嚀一聲,大小婢媪,奔入滿側,移金椅牀,置雙夾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夾膝"是中國古代家具中的一種小型承置器具,特指置于坐榻或床榻旁、高度約與人膝齊平的小型家具。其名稱源于其擺放位置和使用方式,具體解析如下: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定義 "夾"字本義為"從兩旁相持",引申為"靠近";"膝"即人體膝蓋部位。"夾膝"合稱,指一種可夾靠于膝旁的小型家具。其核心功能是供人坐卧時隨手承放書卷、茶具、文具等輕便物件,形制小巧便攜,常見于文人書房或卧榻之側。古時亦稱"榻幾"或"靠幾"。

二、形制與功能特征

  1. 尺寸與結構:通常長一尺左右(約30厘米),寬高適中,可橫置于榻上。主體為竹木材質,分有屜、無屜兩種,帶屜者可儲物。
  2. 使用場景:明清文人常将其置于膝旁,用于閱讀時擱書、書寫時承紙(如《長物志》載:"置榻上側坐靠肘…或置熏爐、香盒")。
  3. 文化意涵:作為文房雅器,體現古代"幾案隨形"的生活美學,常見于繪畫如《十八學士圖》中人物膝旁的承具。

三、文獻考據與曆史記載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卷六》明确記載:"以怪樹天生屈曲若環帶半纏者為之,橫生三足,置之榻上,倚手頓颡可卧…謂之'靠幾',亦曰'夾膝'。" 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亦提及江南工匠制作"竹夾膝"的技藝,印證其材質多樣性。

四、現代學術界定 據《中國古典家具辭典》(胡德生著),夾膝歸類為"榻上小幾",強調其"低矮便攜""輔助起居"的特性,區别于正式桌案。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紫檀夾膝實物,高僅15厘米,長35厘米,側面印證文獻描述。

"夾膝"是伴隨中國唐宋以來高坐具發展而興起的輔助性家具,其命名直指功能場景(夾靠膝側),反映了古代起居方式的精細化,亦成為探究傳統生活美學的物質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夾膝”是古代用于夏季消暑的器具,主要放置在床席間供人憩息手足。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用途
    夾膝是一種籠狀消暑器,材質多為竹制或金屬制成,用于暑天放置在床榻、席間,供人擱置手腳以緩解炎熱。

  2. 曆史與文獻記載

    • 唐代已有相關記錄,如陸龜蒙的《以竹夾膝寄贈襲美》詩,表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唐代。
    • 溫庭筠《晚坐寄友人》提到“金夾膝”,常理《古别離》描述“粟鈿金夾膝”,說明其在文人生活中的使用場景。
    • 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宮夢弼》中也提到“雙夾膝”,可見其延續至後期。
  3. 結構與功能特點
    夾膝呈镂空籠狀設計,便于透氣散熱,通常置于床榻或坐席旁,既能承托肢體,又兼具裝飾性,常見于貴族或文人雅士的生活場景中。

總結來看,“夾膝”是古代消暑器具的代表之一,兼具實用性與工藝價值,并在文學作品中成為描繪生活細節的重要意象。

别人正在浏覽...

騃怯愛惜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邊鎖并鹽不檢點殘疾人垂名青史慈孝觕疏彈體點绛唇帝江東海短歎長籲範水模山豐羨膏環顧忌還政後腿滉然滉柱毀惡積次既定街門繼紹九門刔發距關抗音科令狂妄自大堀虛連歲遴啬亂尨茫茫苦海馬螘麪坊民事訴訟迷愚鬧酒貧空歉忱氣得志滿竊權棄舍癯劣人民團體士檢十室之邑,必有忠士雙頭花炭疽外姑憲牍香婆閑絜小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