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asure] 通過比賽或打仗等方式分出雙方高低上下
較量功夫
(1).商讨評定。《北史·裴漢傳》:“ 武成 中,為司車路下大夫,與工部 郭彥 、太府 高賓 等參議格令,每較量時事,必有條理。”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中:“﹝上﹞常延學士於内廷,讨論經義,較量文章。”《水浒傳》第三回:“三箇酒至數杯,正説些閒話,較量些鎗法,説得入港。”
(2).考核驗證。 明 李介 《天香閣隨筆》卷一:“予入 楚 界泊舟,道士 洑有山 突然下臨回溜,土人曰: 西塞山 也。 江 流自 巴陵 ,會 洞庭 諸水,下至 武昌 ,會 漢水 将出,此地賴此山障住水口,故名 西塞 。後閲 陸放翁 《入蜀記》,于此山下載 張志和 ‘斜風細雨’一詩,不知 志和 浮家泛宅于 苕霅 之間,乃 吳興 西塞山 也。 放翁 不知較量。此類尚多。”
(3).比較。 宋 歐陽修 《顔跖》詩:“生死得失間,較量誰重輕。” 元 耶律楚材 《再和萬壽潤禅師書字韻·警世》:“看盡人間萬卷書,較量佛法總難如。” 沙汀 《淘金記》十:“自從他打 何 家出來以後,他就一直地較量着,把全部真實情況說出來呢,或者隱瞞下去。”
(4).比本領;比實力。 清 昭槤 《嘯亭續錄·恭勤悫》:“性善飲,與 劉長沙 相國較量,日傾廿餘甕,人以為奇。”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四章:“可是戰争的較量自有其本身的規律。”
(5).計較。 宋 蘇轼 《與範元長書》之八:“況其平生自有以表見於無窮者,豈必區區較量頃刻之壽否耶!”《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 顧提控 ﹞又摸出幾兩銀子做差使錢,衆捕人道:‘提控分付,我每也不好推辭,也不好較量,權且收着。凡百看提控面上,不難為他便了。’”《紅樓夢》第七一回:“ 探春 笑道:‘糊塗人多,那裡較量得許多?’” 趙樹理 《三裡灣·還得參加支部會》:“ 菊英 隻想早一點離開他們過個幹淨日子,無心和他們較量那些零碎,便放了個大量說:‘隻要有幾件家具過得開日子就算了。’”
“較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ào liàng,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通過競賽或鬥争比較高低
指用比賽、競争或對抗的方式分出本領、實力的優劣。例如:“雙方在賽場上較量球技”“軍事較量”。
引申為“商讨評定”
古漢語中可表示對時事、文章等的讨論與評定。例如:唐代《杜陽雜編》提到“較量文章”()。
方言中的“計較”
部分地區将“較量”用于表示對瑣事的在意,如“不必較量得失”()。
曆史文獻
現代用法
多用于競争類語境,如戰争、體育、商業等。例如:“戰争的較量自有其規律”(魏巍《東方》)。
“較量”的核心是通過競争或對抗分出高下,既可用于具體比拼(如比賽),也可用于抽象競争(如智力、策略)。需結合語境區分其“競争”與“計較”的不同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上述來源。
較量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雙方或多方之間進行競争、争鬥、比較。
較量的拆分部首是“較”和“量”,較的拼音是“jiào”,它的部首是“辵”(走),較的總筆畫數為8。量的拼音是“liàng”,它的部首是“裡”(pendant),量的總筆畫數為12。
較量一詞最早出現在《西京雜記·陸贽傳》中,主要是指兩人在學問或武藝上進行比試。後來,這個詞的意義逐漸擴展到各個領域的競争或比較。
較量的繁體字為「較量」。
在古代,較量的寫法有時會以「較爭」的形式出現,較爭的意思與較量相似,都是指比試或競争。
1. 兩隊運動員在運動場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較量。
2. 這兩個公司之間的市場份額争奪已經成為一場商業上的較量。
較量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多種組詞,例如較勁、較量能力、較量心理等。
近義詞有競争、比拼、争奪等。
反義詞沒有一個固定的詞彙可以與較量成對出現。可以根據句子的語境,選擇合適的詞語來表達相反的意義,例如和平、合作、友誼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