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德的意思、五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德的解釋

(1).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複始。《史記·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以為 漢 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文選·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注:“五德,五行之德。自 伏羲 已下,帝王相代,各據其一行。始於木,終於水,則復始也。” 唐 張說 《應制和千秋節》詩:“五德生王者,千齡啟聖人。”

(2).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何晏 集解引 漢 鄭玄 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

(3).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智、信、仁、勇、嚴。《孫子·始計》“将者,智信仁勇嚴也” 三國 魏 曹操 注:“将宜五德備也。” 唐 王維 《謝集賢學士表》:“固當宣其五德,列在四科。” 趙殿成 箋:“《新論》:五德者,智、信、仁、勇、嚴也。”

(4).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玉有仁、智、義、禮、信五德。《詩·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漢 鄭玄 箋:“玉有五德。” 孔穎達 疏引《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孚尹旁達,信也。”

(5).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鬭,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唐 白居易 《池鶴八絕句·雞贈鶴》:“一聲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

(6).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蟬有文、清、廉、儉、信五德。 晉 陸雲 《寒蟬賦》:“夫頭上有繡,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節,即其信也……邁休聲之五德,豈鳴雞之獨珍。”

(7).東、西、南、北、中五方種的五色谷物。《漢書·郊祀志下》:“耕耘五德,朝種暮穫。”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五德東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種五色禾於此地為耕耘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德”是中國古代哲學與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内涵,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釋義:

一、五行之德(曆史哲學概念)

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對應的五種德性(或王朝更替的象征屬性)。此說源于戰國陰陽家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為曆史變遷、王朝興衰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循環。例如:

二、君子五德(儒家倫理範疇)

儒家思想中指人應具備的五種品德,具體内容因典籍而異:

  1.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子貢言孔子之德)
  2. 仁、義、禮、智、信(漢代董仲舒整合為“五常”,後世廣泛沿用)

    來源:《論語注疏》;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提出“仁、智、信、義、禮”配五行。

三、禽類五德(文化象征意義)

古人賦予雞、鳳等禽鳥五種美德,體現自然物的人格化崇拜: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五德”詞條釋義
  2.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七十四
  3. 《論語集釋》(程樹德撰,中華書局)卷一
  4. 《韓詩外傳集釋》(許維遹校釋,中華書局)卷二

網絡擴展解釋

“五德”是一個多義概念,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含義:

一、五行王朝更替說(陰陽家理論)

古代陰陽家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為五德,認為王朝興衰遵循五行相生或相克的規律循環更替。例如:

二、人的品德範疇

  1. 儒家五常
    最主流的解釋為“仁、義、禮、智、信”,源自孟子提出“四端”後,董仲舒擴充為五德,成為儒家核心倫理。

    • 仁:關愛他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義:行事公正
    • 禮:遵守社會規範
    • 智:明辨是非
    • 信:誠實守信
  2. 其他組合

    • 《論語》中的“溫、良、恭、儉、讓”(待人接物的修養)
    • 《孫子兵法》中的“智、信、仁、勇、嚴”(将領必備素質)

三、物品的象征特征

古人對自然物賦予道德隱喻,例如:


五德的具體内涵需結合語境判斷,現代常用的是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而曆史研究則關注陰陽家的王朝五德理論。如需深入了解某類五德,可參考《史記》《論語》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褊察並概避匿攙和成真崇隆疵廢氐惆釘鞋堤坡丢那媽斷簡殘編笃近舉遠飯囊法繩匪盜偾師忿悁赙賜烰火歌鳳溝澗歸貫皓齒紅唇紅窗聽壞錢花紗布夥頤肩擔雞目眼驚飇盡着進忠疾疫邌旦陵迫泠汰靈影輪菌藐姑男低音捏飾毗離蒨璨淺狹愆尤請便求購曲匝忍铠塞包袱珊鈎神期死格泝溯貪兵讨删逃石陶駼僮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