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複始。《史記·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以為 漢 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文選·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注:“五德,五行之德。自 伏羲 已下,帝王相代,各據其一行。始於木,終於水,則復始也。” 唐 張說 《應制和千秋節》詩:“五德生王者,千齡啟聖人。”
(2).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何晏 集解引 漢 鄭玄 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
(3).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智、信、仁、勇、嚴。《孫子·始計》“将者,智信仁勇嚴也” 三國 魏 曹操 注:“将宜五德備也。” 唐 王維 《謝集賢學士表》:“固當宣其五德,列在四科。” 趙殿成 箋:“《新論》:五德者,智、信、仁、勇、嚴也。”
(4).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玉有仁、智、義、禮、信五德。《詩·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漢 鄭玄 箋:“玉有五德。” 孔穎達 疏引《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孚尹旁達,信也。”
(5).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鬭,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唐 白居易 《池鶴八絕句·雞贈鶴》:“一聲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
(6).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蟬有文、清、廉、儉、信五德。 晉 陸雲 《寒蟬賦》:“夫頭上有繡,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節,即其信也……邁休聲之五德,豈鳴雞之獨珍。”
(7).東、西、南、北、中五方種的五色谷物。《漢書·郊祀志下》:“耕耘五德,朝種暮穫。”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五德東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種五色禾於此地為耕耘也。”
“五德”是一個多義概念,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含義:
古代陰陽家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為五德,認為王朝興衰遵循五行相生或相克的規律循環更替。例如:
儒家五常
最主流的解釋為“仁、義、禮、智、信”,源自孟子提出“四端”後,董仲舒擴充為五德,成為儒家核心倫理。
其他組合
古人對自然物賦予道德隱喻,例如:
五德的具體内涵需結合語境判斷,現代常用的是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而曆史研究則關注陰陽家的王朝五德理論。如需深入了解某類五德,可參考《史記》《論語》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五德》是一個漢字詞彙,它指的是五種品質、特點或者道德行為。它被用來描述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具備的優秀品質和德行。
「五德」這個詞的部首是「彳」和「心」。其中部首「彳」表示旁邊行走的兩人,引申為衆人。而部首「心」則代表心靈、情感。它的總筆畫數為12。
「五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本紀》中,意思是指五個重要的德行品質。後來在儒家經典中得到更多的引用和闡述。在繁體字中,「五德」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五德」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字形經曆了許多變化。在古漢字中,「五德」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
1. 作為一名領導者,他具備了勇氣、智慧、謙遜、正直和善良等五德。
2. 這個社區的居民都注重培養自己的五德,以建設一個和諧、進步、幸福的社會。
與「五德」相關的其他組詞包括:五常、五行、五教、五谷等。
與「五德」相似或有相關意義的近義詞有:五品、五行、五道。
與「五德」相對的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