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的子實。 唐 李商隱 《石榴》詩:“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安石榴》﹝集解﹞引 陶弘景 曰:“有甜、酢二種,醫家惟用酢者之根、殼。榴子乃服食者所忌。”
“榴子”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榴子指石榴的果實或子實,是石榴成熟後内部包裹的顆粒狀種子。這一解釋在多個文獻中均有記載,如唐代李商隱的詩句“榴膜輕明榴子鮮”,以及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提到的“榴子乃服食者所忌”。
文學意象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石榴》詩中用“榴子鮮”形容石榴籽的晶瑩飽滿,賦予其詩意美感。
藥用特性
李時珍引述陶弘景的觀點稱,石榴分為甜、酸兩種,醫家多用酸石榴的根、殼入藥,而榴子因藥性原因被傳統醫學所忌用。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如查字典),“榴子”被引申為成語,比喻事物的核心或精髓,強調其“堅硬外殼包裹珍貴内容”的特性。不過這一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本草綱目》或李商隱詩集等文獻來源。
榴子是一種水果,外表橙紅色鮮豔,汁多味甜,果肉柔軟可口。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木、左右結構的120,源于榴樹果實。榴子一詞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文苑英華》一書中,後經過流傳和發展,榴子逐漸成為今天通用的稱呼。
在繁體字中,榴子的寫法為「榴」加上「子」,榴字的本體為「留子」,留是顔色紅潤的意思。相對于簡體字的簡潔形式,繁體字的結構更加複雜,但對于表達榴子這個水果的特點更加準确形象。
在古代,榴子的漢字寫法有不同的變種,早期的寫法為「橘辛桑」,後來變為「橘毛桑蔌」,最終形成「榴子」的寫法。這些變種寫法展示了古人表達榴子的不同方式,反映了漢字演變的曆史脈絡。
例句:我買了一斤新鮮的榴子,準備與家人一同品嘗。
組詞:榴子樹、榴子汁、榴子糕、榴子皮、榴子核、榴子園。
近義詞:石榴、紅榴,這兩個詞語都可以用來代指榴子。
反義詞:梨子,梨子與榴子在外形和口感上有明顯的不同,可以作為榴子的反義詞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