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狡猾兇悍。《資治通鑒·唐懿宗鹹通十年》:“ 勛 将 孟敬文 守 豐縣 ,狡悍而兵多。” 宋 葉適 《上孝宗皇帝劄子》:“故内治柔和,無狡悍思亂之民。”《明史·西域傳二·曲先衛》:“ 散即思 素狡悍,天子宥其罪,仍怙惡不悛。” 鄭觀應 《盛世危言·交涉上》:“彼雖狡悍,其奈我何?”
(2).謂壯健勇武。 宋 蘇轼 《上富丞相書》:“異時士大夫皆喜為卓越之行,而世亦貴狡悍之才。” 清 李有棠 《金史紀事本末·群盜叛服》:“其妹 四娘子 狡悍善騎射。”
“狡悍”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狡”和“悍”兩個語素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狡猾而兇悍。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語義構成及使用場景進行詳細解析: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界定:
狡悍(jiǎo hàn):
形容詞。形容人狡猾而強悍兇猛。
例:此人性格狡悍,不易對付。
該詞強調個體兼具“狡黠機詐”與“勇猛兇暴”的雙重特質,多用于描述性格或行為帶有危險性的對象。
“狡”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狡”為“少狗也”,後引申為詭詐、機變。《廣韻》注:“狡,猾也。”現代漢語中,“狡”的核心義為奸猾、善用計謀(如“狡猾”“狡黠”)。
“悍”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悍”為“勇也”,《玉篇》進一步注解為“兇悍”。其核心義為勇猛、兇狠、不易屈服(如“兇悍”“彪悍”)。
合成詞邏輯
“狡”與“悍”組合後,形成矛盾統一體:既包含心智層面的陰險算計,又兼具行動上的強硬暴力,整體凸顯一種危險而難纏的特質。
人物性格描寫
多用于形容反派或複雜角色,如:
“匪首狡悍異常,官府屢剿未果。”(清·《蕩寇志》)
動物行為拟人化
偶見于描寫具有攻擊性的動物,如:
“狼群狡悍,設伏圍獵,牧民皆避其鋒芒。”(當代生态文學)
“狡悍”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性格或行為既詭詐又兇猛,常用于描述人物或群體的特征。
形容體魄強健、勇猛善戰,含褒義色彩,多見于古代文獻。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資治通鑒》《明史》等原始出處。
安淳按彈暗氣暗惱版築飯牛襃睦本緣籌措儲思大方無隅打青磴角逗撓斷毀方丘藩臬飯頭官司絓染還軒黃昏紙黃絹詞皇宗讙驚降下監鑄凈發驚詭錦衣肉食康居口聲樂逸兩朝林旭留葬冒位默喻能幹溺溲牛心判處配餐疲悴屏泥杞婦榷鐵弱翅山禽世雄釋種司花俟時縮栗天命攸歸貼絨通天犀脫聲脫氣圍隨帷帟賢疆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