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丘的意思、方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丘的解釋

古祭地祇之壇。《晉書·武帝紀》:“并圜丘、方丘於南北郊,二至之祀合於二郊。” 宋 王安石 《議郊祀壇制》:“天陽而動,地陰而靜,故祭於澤中之方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丘在漢語中主要有三重含義,分别源自古代禮制、風水堪輿及文學象征:

一、古代祭祀地祇的方形祭壇

指古代帝王祭祀地神(後土)的方形高台,與祭天的圓形“圜丘”相對應。《周禮·春官·大司樂》明确記載“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表明其形制取“天圓地方”之意,象征大地。方丘多建于都城北郊,儀式莊嚴,體現古人對土地的崇拜。清代《大清會典》亦詳載其建築規制與祭祀流程。

二、風水學中的地形術語

在堪輿理論中,“方丘”指四周略高、中央平坦如台狀的方形地塊。《地理人子須知》稱此類地形“藏風聚氣”,屬吉壤,宜建宅或葬墳,如徐善繼所述:“方丘若台,氣蓄其中,主子孫昌熾”。

三、文學意象中的“地方”隱喻

古典詩文常以“方丘”代指疆域或鄉土,如明代宋濂《燕書》中“裂方丘而分之”,喻指分割領土。此用法強調地理空間的方正屬性,承載文化歸屬感。


拓展知識

“方丘”與“圜丘”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祭祀體系的核心空間符號。《禮記·祭義》雲:“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也;社之祭也,大報地而主陰也”,二者分别對應陰陽哲學觀念,成為傳統禮制建築的典範。

參考文獻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欽定大清會典·禮部》(乾隆武英殿刻本)
  3. 徐善繼《地理人子須知》(明萬曆刻本)
  4. 宋濂《宋學士文集》(《四部叢刊》影印本)
  5.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本)

網絡擴展解釋

“方丘”是古代祭祀地神的方形祭壇,具有以下特點:

  1. 基本含義
    指古代用于祭祀地祇(地神)的方形祭壇,與祭天的圜丘(圓形)相對應。根據《晉書·武帝紀》記載,方丘通常位于都城南郊,冬至與夏至的祭祀活動分别在圜丘和方丘舉行。

  2. 形制與象征意義
    方丘為方形結構,象征"地方"之說,符合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其選址多在低窪的澤中,因《周禮》注疏提到"因下以事地,故于澤中",通過地理特征強化祭祀的陰陽屬性——地屬陰,故祭壇置于低處。

  3. 曆史記載
    宋代王安石在《議郊祀壇制》中強調:"天陽而動,地陰而靜,故祭于澤中之方丘",進一步闡釋了祭祀場所與自然屬性的關聯。晉代已形成南北郊分設圜丘、方丘的祭祀體系。

  4. 字義解析

    • 方:既指方形結構,也含正直、方位等引申義
    • 丘:原指土山,此處特指人工築造的祭祀高台

需查看完整文獻可參考《晉書》《周禮》注疏及王安石相關著述。

别人正在浏覽...

八遐便門察辭常堅冰攙假廛人纏頭回喘籲春吏電掃端木蕻良堆谷場跺躂凡火風害風生符醮鴿炭功耗功力姑息養奸黑膠綢鶴廳紅蕤枕紅眼進奉門戶計窮勢蹙九春廉察兩般裡外例物銮跸胪列鹿幦貿易額馬帳沒勁命草牛喘喬張做緻凄風楚雨青吹衾影獨對人言藉藉榮顯三江口濇濇山姜沈秀熟道水晶塔鎖骨素帷嗉子外臣望柱五辭無何鄉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