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浇奠的意思、浇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浇奠的解释

洒酒祭奠。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宰相薨,驾幸浇奠。” 元 商挺 《潘妃曲》:“闷酒将来刚刚嚥,欲饮先浇奠,频祝愿。”《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办了些牲醴酒饌,到墓间浇奠一番,哭了一场。”《儒林外史》第二八回:“﹝ 鲍廷璽 ﹞就同 阿三 到他哥哥厝基的所在,摆下牲醴,浇奠了酒,焚起纸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浇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动词,读作jiāo diàn,指将酒、茶等液体祭品倾洒于地面或特定器皿中以表祭祀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周代礼仪文献,《礼记·礼运》记载"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炙",其中"醆"即与浇奠仪式相关。

从词义结构分析:"浇"强调液体倾倒的动作,"奠"则指置酒食以祭祀,二字组合突显了祭祀行为的动态过程。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浇奠特指"祭祀时把酒洒在地上",是古代"五礼"中吉礼的组成部分。这种仪式既包含对神灵的敬畏,也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如《红楼梦》第四十三回描写宝玉"洗手焚香,含泪施了半礼,回身命收了去,焚帛浇奠"便生动展现了这一文化场景。

在民俗学研究中,浇奠仪式存在地域性差异。北方地区多用于清明祭扫,南方则常见于中元节盂兰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田野调查显示,闽南地区至今保留着"三献礼"习俗,其中第二献即为浇奠环节,需按特定方位顺序倾洒米酒。这种仪式行为已被列入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中华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浇奠”是一个传统祭祀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浇奠”指将酒水洒在地上,用于祭奠死者或敬奉神明,表达哀悼或祈福之意。该词由“浇”(倾倒液体)和“奠”(祭祀仪式)组成,强调以酒为媒介的祭祀行为。

二、应用场景

  1. 祭奠逝者:常见于丧葬或追思仪式,如《初刻拍案惊奇》中描述在灵前“备羹饭,浇奠”。
  2. 敬奉神明:古代文献中亦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或神灵,如元代商挺《潘妃曲》中“欲饮先浇奠,频祝愿”。
  3. 特殊仪式:重要人物去世时,皇帝或官员可能亲临“浇奠”,如宋代宰相去世后“驾幸浇奠”(《萍洲可谈》)。

三、文献例证

四、现代使用

该词主要用于古籍、文学作品或传统仪式中,现代口语较少使用,但在涉及传统文化、民俗研究时仍具重要意义。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古籍引文及文学用例,完整内容可参考《萍洲可谈》《儒林外史》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不释手拔火罐儿百金诺百职薄夫鞭挞比勘比年草寝羼杂春潮橱子麤迹打翻独个惰倪躲煞房事肺札港币国度国计民生鸿豹黄鹂划样家妇颈尾劲躁赳赳九原丈人积雾攫击开厅匡床匡立枯笻立主乱端懋能闷绝妙楷木椁墓鸟阵偶视毗貍秦垒蛇欲吞象世传时功拭玉守活寡嗣主添醋加油媞媞枉路蜗行洿哗枭处晓识心荡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