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誦诤的意思、誦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誦诤的解釋

谏诤。《新唐書·褚遂良傳》:“帝既平 高昌 歲調兵千人往屯, 遂良 誦諍不可,帝志取西域,寘其言不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誦诤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誦”與“诤”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獨立釋義及古代文獻用例綜合理解。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誦(誦)

    • 本義:朗讀、背誦。《說文解字》釋為“諷也”,即以抑揚頓挫的聲調誦讀詩文。
    • 引申義:陳述、述說(如《論語·子罕》“子路終身誦之”),或傳播、稱頌(如《詩經·大雅》“吉甫作誦,穆如清風”)。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11卷,第7頁。

  2. 诤(諍)

    • 本義:直言規勸,尤指臣子對君主的谏言。《廣雅·釋诂》注:“诤,谏也。”
    • 核心特征:以正直之言匡正過失,強調勸誡的及時性與針對性(如《說苑·臣術》“有能盡言于君,用則留,不用則去,謂之诤”)。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2版,第201頁。


二、複合詞“誦诤”的釋義

“誦诤”屬并列結構複合詞,指通過誦讀經典或陳述義理的方式進行勸谏,強調以典籍為依據、以理性言辭規勸他人(尤指上位者)。其内涵包含兩層:

  1. “誦”為方法:引用聖賢之言或經典文本作為勸谏依據;
  2. “诤”為目的:以直言糾正錯誤,促使對方醒悟。

    例證

    《貞觀政要·納谏》載魏徵“每以誦诤為心”,即通過引經據典向唐太宗進谏。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9頁(複合詞條目)。


三、文化背景與曆史用例

“誦诤”體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谏議傳統:


四、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誦诤”一詞已罕用,但其精神内核可映射至:


“誦诤”是融合經典誦讀與直言勸谏的古代行為範式,承載儒家政治倫理,強調以理服人、以典正誤的谏言方式。其釋義需依托《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并結合《貞觀政要》等史籍用例綜合考辨。

網絡擴展解釋

“誦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谏诤,即直言規勸,特指臣子對君主或上位者的過錯進行勸誡。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詞義構成分析

3.引證與典故

4.常見誤讀

提示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新唐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淳奧德修紀白地栗巴榄邦國弁绖邊維鄽居潮濤瞠乎後矣車軏翠蠟鹾茵鍛鍊兒夫發蹤指示改除蚼蛆官封古詩邯鄲匍匐合時宜鴻荒畫符荒庭花枕火繃繃護尾僭奢肩輿皭然加油添醋介質驚沙巾帓筋髓卷曲鞠裳鶪鶪款縱愧窘遼豕白靈栖淩曉默揣默殺模印歐亞大陸飄篷屏風九疊平世撲旗輕冷祁山肉父身受申嚴宿吏蛙鳴狗吠謝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