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诤的意思、誦诤的詳細解釋
誦诤的解釋
谏诤。《新唐書·褚遂良傳》:“帝既平 高昌 歲調兵千人往屯, 遂良 誦諍不可,帝志取西域,寘其言不用。”
詞語分解
- 誦的解釋 誦 (誦) ò 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念:誦讀。背誦。誦詩。 稱述,述說:“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 詩歌:作誦(作詩)。 怨謗。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诤的解釋 诤 (諍) è 谏,照直說出人的過錯,叫人改正:诤谏。诤言。诤臣。诤友(能直言規勸的朋友。亦作“争友”)。 〔诤人〕古代傳說中的矮小人種。亦稱“靖人”。 紛争,争:诤紊(争論是非)。 筆畫數:; 部
網絡擴展解釋
“誦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谏诤,即直言規勸,特指臣子對君主或上位者的過錯進行勸誡。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誦诤(sòng zhèng):意為直言勸谏,強調以言語糾正錯誤決策或行為。例如《新唐書·褚遂良傳》記載,唐太宗平定高昌後欲調兵屯守,褚遂良“誦诤不可”,但未被采納。
2.詞義構成分析
- 誦:原指朗讀、背誦,此處引申為“公開表達”或“反複強調”,強調勸谏的鄭重性。
- 诤:指直言勸告,帶有“據理力争”的意味,常見于“诤言”“诤友”等詞。
3.引證與典故
- 該詞在古籍中用例較少,主要見于《新唐書》對褚遂良的記載,反映其作為谏臣的職責。
4.常見誤讀
- 部分來源(如)将“誦诤”解釋為“高聲朗讀”,可能與“誦”的本義混淆。但結合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此解不準确,需以“谏诤”為核心含義。
提示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新唐書》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誦诤
誦诤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sòng zhēng,意思是高聲朗讀。
拆分部首和筆畫:誦(讠口)诤(讠言正言)共計12畫。
來源:《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高聲吟誦的意思。
繁體:誦諍。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寫法中,誦的下面加了口旁,為讠口,讓人容易聯想到發聲的動作,而诤的上面加了一橫表示正直公正的意思。
例句:他在課堂上誦诤經文,聲音洪亮激昂。
組詞
誦讀、誦經、誦詩、誦才、誦念、誦書等。
近義詞
吟誦、朗誦、笃讀。
反義詞
默讀、靜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