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spire from a sense of shame;extremely ashamed] 羞愧得冒出了汗,形容羞愧至極
愧汗絕足追奔塵。——袁桷《絡馬圖》
(1).因羞愧而出的汗。 唐 李商隱 《送千牛李将軍赴阙五十韻》:“靈衣沾愧汗,儀馬困陰兵。” 宋 蘇轼 《答李方叔書》之十三:“故人見愛以德,不應更虛華粉飾,以重其不幸,承示諭,但有愧汗爾。”
(2).謂因羞愧而出汗。 元 袁桷 《絡馬圖》詩:“屬車效駕豈在力,愧汗絶足追奔塵。”
“愧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指因羞愧而流汗,形容極度慚愧的心理狀态。該詞強調因自身行為或過失引發的強烈羞恥感,常與“至極”“不勝”等詞搭配使用。
與“汗顔”“羞愧難當”等詞義相近,但“愧汗”更突出因羞愧産生的生理反應。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愧汗”通過生動的意象傳遞深刻的情感,常見于反思自身過失或道德自省的場景。
《愧汗》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意為感到愧疚和慚愧到流下汗水,多用于形容内心深感愧疚的情感。
《愧汗》的部首是心字旁,有13個筆畫。
《愧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中,出自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第五十九回:“寶玉欲言又止,進退失措,神情悄悶,連颦蹙額,愧汗流浃。”在這裡,詞語《愧汗》被用來描寫賈寶玉内心感到愧疚和慚愧的情緒。
《愧汗》的繁體字為「愧汗」。
在古代,「愧汗」曾經有多種寫法,包括「嘒汗」、「㲺汗」等等。這些寫法在不同時期的使用中漸漸被統一為今天我們所用的「愧汗」。
1. 我做錯了事情,内心愧汗難當。
2. 他心懷愧汗,主動向朋友道歉。
愧疚、汗水、愧疚感、流汗等。
慚愧、内疚、懊悔、自責。
自豪、得意、無愧、灑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