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沮的意思、格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沮的解釋

阻止,阻擋。《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四年》:“壯哉!兵決出,格沮者斬!” 宋 蘇轼 《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行下狀》:“右臣今年六月九日輒具朝廷至仁,寬貸宿逋,已行之命,為有司格沮,使王澤不得下流者四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格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籍用例及字義演變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格”本義為樹木長枝條相互阻礙,引申為阻止、限制;“沮”原指水名,後假借為“阻止、敗壞”之意。兩字連用構成并列結構,表“阻撓、遏制”之義。

例如清代文獻《讀通鑒論·卷二十七》中,“格沮”用于描述對事物發展的強行幹預:“事勢之流,相激使然,而聖人何所格沮哉?”此處強調外力對自然進程的強行阻斷。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文獻的學術著作。

權威來源建議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格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詞源與結構

  1. 單字拆分

    • 格:本義為“規格、限制”,引申為“阻礙”(如“格于成例”)。
    • 沮:意為“阻止、敗壞”(如“沮洩”“沮喪”)。
      兩字組合後,強調通過限制或阻礙使某事無法進行。
  2. 古籍例證

    • 《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四年》提到:“壯哉!兵決出,格沮者斬!”,意為軍事行動中阻攔者将被處決。
    • 蘇轼《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行下狀》中,描述政策被官員“格沮”,導緻皇恩無法下達。

使用場景


常見混淆

需注意與“沮喪”中的“沮”區分:


“格沮”以古漢語用法為主,核心含義為“阻止”,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或蘇轼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兵饷碧霞元君碧虛郎常生子籌酌春甕楚切邨店丁點冬瓜方枘反圍剿風趨膏鐧輵轄溝貫歸華箍攏谷粟合浦劃歸角簟緝甯軍城括地皮另楚寒巫令緒六文鸬鹚陂啰蘇漠漠磨佗子年盡歲除暖景派撥排棄旁資盤樽青氐欽慕穹崇畎谷權谞缺政人芽三條九陌曬簟商韓神比盛介生榮死衰是可忍,孰不可忍適正鼠鲇説媳婦兒陶沐頭綱晚輩五射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