甿俗的意思、甿俗的詳細解釋
甿俗的解釋
民俗;風尚。 唐 劉知幾 《史通·言語》:“夫三傳之説,既不習於《尚書》; 兩漢 之詞,又多違於《戰策》。足以驗甿俗之遞改,知歲時之不同。” 唐 白居易 《風化澆樸策》:“問:甿俗之理亂,風化之盛衰,何乃得於往而失於來,薄於今而厚於古?” 章炳麟 《書康壽桐事》:“甿俗詐譌宜哀矜。”
詞語分解
- 甿的解釋 甿 é 同“氓”。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網絡擴展解釋
“甿俗”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根據現有資料分析如下: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
- 甿:古同“氓”,指百姓、平民,如《說文解字》中“甿,田民也”,多指從事農耕的民衆。
- 俗:指社會風氣、習俗,或大衆化的行為模式(如“風俗”“通俗”),也可引申為庸常、未出家的狀态(如“還俗”)。
- 組合義:結合二字,“甿俗”可理解為平民階層的風俗習慣,或指代民間普遍流傳的通俗文化。
-
語境延伸
- 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可能用于描述特定地域或群體的傳統習俗,例如農耕相關的民間節慶、勞作方式等。
使用注意
- 現代適用性: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學術研究中。日常表達建議使用“民俗”“風俗”等更通用的詞彙。
- 權威性說明:當前解釋基于中等權威性來源,可能存在局限性。如需嚴謹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或古籍原文。
示例參考
- 古籍用例:若需具體例句,可檢索《漢書·食貨志》等涉及古代社會經濟的文獻,其中“甿”字常與農耕文化相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甿俗
甿俗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名詞。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田和生,總共有6畫。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甿俗。
甿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演變。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甿在古代漢字中常用作動詞,意為“取”,而俗則是名詞,表示一般民衆的行為、言語或風俗習慣。合在一起,甿俗形成了一個詞,指的是取民衆普遍喜歡的行為、言語或風俗習慣。
以下是一些關于甿俗的例句:
- 他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的甿俗。
- 這個地方有着獨特的甿俗風情,吸引了很多遊客。
- 他的作品描繪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甿俗文化。
除了例句外,以下是一些與甿俗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 組詞:甿土(取土)、甿盡(取盡)、甿坐(取坐)
- 近義詞:民俗、風氣、傳統
- 反義詞:文雅、高雅、不俗
總結起來,甿俗一詞表示的是取民衆普遍喜歡的行為、言語或風俗習慣,是一個與民俗、風氣、傳統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