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rrow alley] 狹窄的街巷
陋巷無車轍,煙蘿總是春。——戴叔倫《送張南史》
窮街陋巷
(1).簡陋的巷子。《論語·雍也》:“賢哉, 回 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一說,狹小簡陋的居室。 劉寶楠 正義:“ 顔子 陋巷,即《儒行》所雲‘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解者以為街巷之巷,非也。” 清 唐孫華 《連雨》詩:“貧突斷炊煙,陋巷少行跡。” ********* 《雁蕩山的秋月》:“此行若果,那麼我們的志願也畢,可以永遠老死在蓬窗陋巷之中了。”
(2).借指貧寒。 晉 潘嶽 《楊仲武诔》:“雖舅氏隆盛,而孤貧守約,心安陋巷,體服菲薄,餘甚奇之。” 宋 歐陽修 《送秘書丞宋君歸太學序》:“陋巷之士,甘藜藿而修仁義,毀譽不幹其守,飢寒不累其心。”
(3).借指貧寒之家。 宋 蘇轼 《次韻王定國書丹元子甯極齋》:“ 王郎 濯紈綺,意與陋巷親。”參閱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巷”。
“陋巷”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字面解釋
“陋巷”指狹窄、偏僻的街巷,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論語·雍也》中描述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這裡的“巷”指街巷,而非居室。楊逢彬考證認為,春秋時期“陋”多指“偏僻”,而非“簡陋”。
引申含義
關于“陋巷”是否指居室存在分歧:
“陋巷”本義為偏僻的街巷,但在文學中逐漸衍生出貧寒、簡樸的比喻義。理解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指代(地理環境或生活狀态),同時注意古今釋義的差異。
陋巷是一個描述街道或巷子的詞彙,用以形容狹窄、破舊、擁擠的地方。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陋(阝⺕、8畫)
巷(巛、3畫)
來源:
陋巷一詞的出現可以追溯至古代文獻,最早見于《莊子·田子方》:“儒者偏處闌巷,企于一隅”。這個詞的意義在後來的文獻中逐漸擴展,成為形容狹窄街道的代名詞。
繁體:
陋巷(繁體字:陋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對于“陋巷”這個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沒有較大改變。
例句:
1. 這附近的陋巷裡住着很多貧困的居民。
2. 我迷路了,陷入了一個陋巷,四周都是破敗的小屋。
組詞:
狹陋、巷道、巷子、胡同、小巷、窄巷
近義詞:
窄街、狹窄街道、擁擠巷子
反義詞:
寬闊大道、寬敞街道、廣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