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澆醇散樸 ”。謂使淳樸的社會風氣變得浮薄。《文子·上禮》:“施及 周 室,澆醇散樸,離道以為僞,險德以為行。”《漢書·循吏傳·黃霸》:“澆淳散樸,并行僞貌。” 顔師古 注:“不雜為淳,以水澆之,則味漓薄。樸,大質也,割之,散也。” 清 戴名世 《<種杉說>序》:“若夫修身以取必於天,而天道之爽,百求之而無一應也;将欲求之於人,而一引手援之,非可望於澆淳散樸之世也。”亦省作亦省作“澆散”。 晉 葛洪 《抱樸子·塞難》:“談者鹹知高世之敦樸,而薄季俗之澆散。” 明 高攀龍 《講義·十室之邑節》:“這箇忠信若不學,便逐日澆散。”
“澆淳散樸”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āo chún sàn pǔ,其核心含義是使原本淳樸的社會風氣變得浮薄。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析:
引申義:
形容社會從簡單純真逐漸轉向複雜虛浮,強調道德或風俗的退化。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漢書·循吏傳·黃霸》:“澆淳散樸,并行僞貌。” 意為淳樸的民風被破壞,人們開始虛僞行事。
《文子·上禮》中也有類似表述:“澆醇散樸,離道以為僞,險德以為行。”
語境應用:
多用于批判社會風氣的堕落,如清代戴名世《種杉說序》中提到“澆淳散樸之世”,表達對世風日下的感慨。
這一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質樸”價值觀的重視,常被用來警示社會過度追求物質或形式而喪失本真。例如顔師古注解中提到“以水澆之,則味漓薄”,用味道變淡比喻風氣衰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
澆淳散樸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某人的言談舉止純樸樸素,沒有矯揉造作的成分,非常自然。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澆(jiāo):由水(氵)和交(十)組成,共有10畫;
- 淳(chún):由水(氵)和享(亠)組成,共有11畫;
- 散(sàn):由攵和四具體(又)組成,共有11畫;
- 樸(pǔ):由木(木)和蔔組成,共有6畫。
來源:
澆淳散樸這個詞語最早見于《爾雅》這本古代漢語詞典,被認為是古代用來描述某人的純樸和樸素的方式。
繁體:
澆淳散樸的繁體寫法為澆淳散樸。
古時候漢字寫法:
澆淳散樸在古代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被寫成現代的形式。
例句:
他從小生活在農村,所以對于澆淳散樸的态度非常自然。
組詞:
- 澆灑:灑水或其他液體使其分散和接觸到物體表面;
- 散步:一種通過步行而進行的戶外活動;
- 樸實:形容人或事物極其樸素和不矯揉造作。
近義詞:
樸實、樸素、清簡。
反義詞:
矯揉造作、做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