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澆淳散樸的意思、澆淳散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澆淳散樸的解釋

亦作“ 澆醇散樸 ”。謂使淳樸的社會風氣變得浮薄。《文子·上禮》:“施及 周 室,澆醇散樸,離道以為僞,險德以為行。”《漢書·循吏傳·黃霸》:“澆淳散樸,并行僞貌。” 顔師古 注:“不雜為淳,以水澆之,則味漓薄。樸,大質也,割之,散也。” 清 戴名世 《<種杉說>序》:“若夫修身以取必於天,而天道之爽,百求之而無一應也;将欲求之於人,而一引手援之,非可望於澆淳散樸之世也。”亦省作亦省作“澆散”。 晉 葛洪 《抱樸子·塞難》:“談者鹹知高世之敦樸,而薄季俗之澆散。” 明 高攀龍 《講義·十室之邑節》:“這箇忠信若不學,便逐日澆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澆淳散樸”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成語,出自《漢書·循吏傳序》:“澆淳散樸,并行厖雜”,指社會風氣由淳厚趨向浮薄,質樸的本性逐漸消散。該詞由兩組動賓結構組成:“澆淳”意為使淳厚變得淡薄,“散樸”意為使質樸趨于消散,整體強調道德或風俗的衰變過程。

從語義演變看,“澆”本義為灌溉,引申為“薄”(《說文解字》),在此語境中作“使……淡薄”解;“淳”指敦厚民風,《論衡·非韓》有“使禮義廢,綱紀敗,上下亂而陰陽缪,水旱失時,五谷不登”的類似表述;“樸”取《老子》“見素抱樸”的原始質樸義,與《莊子·馬蹄》“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的哲學概念相通。

該成語現代多用于文化批評領域,例如描述商業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或數字化時代人際關系的變化。近義詞包括“世風日下”“俗薄風澆”,反義詞則有“返樸還淳”“民淳俗厚”等。在學術研究中,常被引用于社會學論文分析社會轉型期的道德嬗變,如費孝通《鄉土中國》讨論禮治秩序消解時提及的類似現象。

文獻依據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1999年版)卷八十九,語義解析部分綜合了《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5冊第1283頁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澆淳散樸”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āo chún sàn pǔ,其核心含義是使原本淳樸的社會風氣變得浮薄。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用法


3.近義詞與反義詞


4.文化内涵

這一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質樸”價值觀的重視,常被用來警示社會過度追求物質或形式而喪失本真。例如顔師古注解中提到“以水澆之,則味漓薄”,用味道變淡比喻風氣衰退。


5.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金卑鄙辨日賓王不適猖獗一時成化谶緯船梯醇酽徂歲大埠堕墜訛誣府君高謝革囊根體革心易行挂甲詭亂規橅槐棘慁慁瀸濇交關絜身計料盡敵金徒九參蠲煩空文累手樂遊苑連襟列眉琉球群島龍骨路迳面杖明滅磨敦拳鬥區中緣删定曹上膘審名畬菑石鉢伺隙肅柬踏鞠通商惠工網目彎曲勿忸于無日飨燕險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