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agon’s bone]∶中藥名。别名“花龍骨”。為古代大形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化石
(2) [keel]∶沿船底中心線從船頭至船尾的縱通桁材
(1).龍的骨骼。實際是古代某些動物的化石。中藥上用做強壯劑。《史記·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故名曰 龍首渠 。” 北周 庾信 《和李司錄喜雨》:“雲逐魚鱗起,渠從龍骨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漢惠帝 七年夏,雷震南山,林木皆自火,燃至根,其地悉皆燋黃,後其雨迅過,人就其間得龍骨一具。”
(2).喻瘦勁的枝幹。 唐 先汪 《題安樂山》詩:“翠柏不凋龍骨瘦,石泉猶在鏡光寒。” 宋 王禹偁 《送筇杖與劉湛然道士》詩:“有客遺竹杖,九節共一枝。鶴脛老更長,龍骨乾且奇。”
(3).棗的别名。棗樹瘦勁,故稱。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異名》:“棗曰羊角、雞心、龍骨。《地名志》:‘ 河中府 貢龍骨棗。’”按,《新唐書·地理志三》:“土貢:龍骨棗,鳳栖梨。”
(4).見“ 龍骨車 ”。
(5).船隻、飛機、建築物等像脊椎和肋骨那樣的支撐和承重結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他説這樣子不對,照他的龍骨,恐怕走不動;照他的舵,怕轉不過頭來。”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那些造船工匠在太陽下安置一隻小船的龍骨。”
(6).喻指主幹,主心骨。《花城》1981年第4期:“那些群衆的帶頭人,祖國的擎天柱,民族精華,黨的‘龍骨’!”
(7).石砌的堤岸。 唐 李賀 《同沉驸馬賦得禦溝水》詩:“遶隄龍骨冷,拂岸鴨頭香。” 王琦 彙解:“龍骨,似指溝邊砌石。”
(8).禽類的胸骨。也稱龍骨突起。
(9).腕骨的俗稱。舊稱高骨、銳骨或踝骨。《醫宗金鑒·四肢部·腕骨》:“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節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其外側之骨名高骨,一名鋭骨,亦名踝骨,俗名龍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
(10).指駿馬。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六七:“自從揀為真龍骨,别置東頭小馬房。” 元 薩都剌 《題畫馬圖》詩:“ 漢水 揚波洗龍骨,房星堕地天馬出。”
龍骨(lóng gǔ)的漢語詞典釋義
指傳統木船底部貫通首尾的承重主梁,起支撐船體、增強穩定性的核心作用。《漢語大詞典》定義其為“船隻底部中央自首至尾的縱梁”。北宋《夢溪筆談·技藝》記載:“凡造船舶,必先立龍骨為基”,印證其作為造船關鍵構件的地位。
指屋脊中央的承重主梁,多見于宮殿、廟宇等大型建築。《營造法式》稱其為“棟下主脊之骨”,是屋頂結構的核心支撐。
延伸指樓闆或牆體中的鋼筋骨架,如“鋼筋混凝土龍骨”,用于加固整體結構。
指古代大型哺乳動物(如象、馬、犀牛)的化石,中醫認為其有安神、固精等功效。《本草綱目·鱗部》載:“龍骨味甘平,主心腹鬼疰……斂心神”,列為鎮靜安神要藥。現代考證其成分主要為碳酸鈣、磷酸鈣等礦物質。
特指恐龍等古生物的骨骼化石。如“恐龍龍骨”是研究生物演化的重要實物依據,常見于地質博物館及考古文獻。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部分古籍及專業文獻未提供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或學術數據庫查詢原文。)
“龍骨”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鳥類胸骨
指鳥類胸骨中央高聳的突起結構,為飛行肌肉提供附着點,常見于善于飛翔的鳥類。
古代動物骨骼化石
主要指古代大型哺乳動物(如象、犀牛、三趾馬、鹿類等)的骨骼或牙齒化石。這類化石因埋藏環境形成特殊結構,表面常呈灰白或黃白色,質地堅硬,吸濕性強。
藥用價值
龍骨入藥具有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等功效,主治失眠、驚痫、遺精、盜汗等症。根據炮制方法不同,分為生龍骨(鎮靜安神)和煅龍骨(收斂固澀)。
分類與鑒别
甲骨文最初在清末被當作“龍骨”藥材售賣,後經學者識别為殷商文字,成為重要考古發現。
“龍骨”涵蓋自然、醫藥、工程多領域,核心特征為支撐性結構或化石資源。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領域細節,可參考相關權威來源。
擺簸版蓋誖語不逞之徒蔔鳳慚慄牚距吹篪乞食出淺入深辭秩待潮打小尖傎亂诋譏頂禮觝拄洞洩泛流分白焚沖風姿負舋更點庚癸之呼歸案古希臌脹悍橫耗亡華嚴世界孑黎衿甲稽盤俊嬌連響靈變曆閱露地密附木鹽内吸劑能者為師諾蘇盤底飄籓墜溷撇末平宥青鸾翼绮詩乞讨缺訛熱情洋溢日月不居色笑省便戍陀羅俗見望夜弦切角仙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