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浇淳散朴的意思、浇淳散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浇淳散朴的解释

亦作“ 浇醇散朴 ”。谓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文子·上礼》:“施及 周 室,浇醇散朴,离道以为伪,险德以为行。”《汉书·循吏传·黄霸》:“浇淳散朴,并行伪貌。” 颜师古 注:“不杂为淳,以水浇之,则味漓薄。朴,大质也,割之,散也。” 清 戴名世 《<种杉说>序》:“若夫修身以取必於天,而天道之爽,百求之而无一应也;将欲求之於人,而一引手援之,非可望於浇淳散朴之世也。”亦省作亦省作“浇散”。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谈者咸知高世之敦朴,而薄季俗之浇散。” 明 高攀龙 《讲义·十室之邑节》:“这箇忠信若不学,便逐日浇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浇淳散朴”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成语,出自《汉书·循吏传序》:“浇淳散朴,并行厖杂”,指社会风气由淳厚趋向浮薄,质朴的本性逐渐消散。该词由两组动宾结构组成:“浇淳”意为使淳厚变得淡薄,“散朴”意为使质朴趋于消散,整体强调道德或风俗的衰变过程。

从语义演变看,“浇”本义为灌溉,引申为“薄”(《说文解字》),在此语境中作“使……淡薄”解;“淳”指敦厚民风,《论衡·非韩》有“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缪,水旱失时,五谷不登”的类似表述;“朴”取《老子》“见素抱朴”的原始质朴义,与《庄子·马蹄》“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的哲学概念相通。

该成语现代多用于文化批评领域,例如描述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或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的变化。近义词包括“世风日下”“俗薄风浇”,反义词则有“返朴还淳”“民淳俗厚”等。在学术研究中,常被引用于社会学论文分析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嬗变,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讨论礼治秩序消解时提及的类似现象。

文献依据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1999年版)卷八十九,语义解析部分综合了《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5册第1283页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相关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浇淳散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āo chún sàn pǔ,其核心含义是使原本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出处与用法


3.近义词与反义词


4.文化内涵

这一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质朴”价值观的重视,常被用来警示社会过度追求物质或形式而丧失本真。例如颜师古注解中提到“以水浇之,则味漓薄”,用味道变淡比喻风气衰退。


5.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保摄卑庳变兵秉旄仗钺岔路口谗説楚大夫存记大处着墨耽酒敦阅咄叱芳蔬园俯卧高堂大厦古逸毁方瓦合江火较多纪纲仆禁抑激切寄适集体俊明俊选瞌睡汉夸士窟窿眼儿连独貌取篾丝密付名角摸拟霶霈评说平头百姓千钟栖集清都入安居鋭志散车神厂沈脉神门施疗顺圣紫锁厅太主田卢铁肩通阔通前彻后铜雀砚微阴遐迹谢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