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敵的意思、盡敵的詳細解釋
盡敵的解釋
全殲敵軍。《國語·周語中》:“夫戰,盡敵為上,守和同順義為上。故制戎以果毅,制朝以序成。” 唐 王維 《為曹将軍謝寫真表》:“匹夫之勇,雖不顧身,長策無聞,未能盡敵。”
詞語分解
- 盡的解釋 盡 (盡) ì 完畢:用盡。說不盡。取之不盡。 達到極端:盡頭。山窮水盡。盡情。自盡( * )。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盡心。盡力。盡瘁。盡職。盡忠。盡責。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都,全:盡然。盡是白的。盡
- 敵的解釋 敵 (敵) í 有利害沖突不能相容的:敵人。敵方。敵寇。 指敵人:敵後。敵情。敵酋。敵特。輕敵。克敵制勝。 抵擋:寡不敵衆。 相當:勢均力敵。匹敵。敵手(能力相等的對手)。 仇視:敵意。“諸侯敵王所忾
網絡擴展解釋
“盡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ìn dí,其核心含義為“全殲敵軍”。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指在戰争中徹底消滅敵方所有兵力,不留殘餘。
- 引申義:可泛指全力以赴對抗敵人,強調徹底性與決絕性。
來源與用法
-
古文出處
- 《國語·周語中》提到“夫戰,盡敵為上”,強調作戰以全殲敵人為最高目标。
- 唐代王維《為曹将軍謝寫真表》中“未能盡敵”,則從反面表達未能徹底擊敗敵軍的遺憾。
-
現代例句
- “殺盡敵寇,奪回國土”(出自),體現“盡敵”在語境中的實際應用。
語境與延伸
- 軍事場景:多用于描述戰略目标或戰争結果,如“制戎以果毅,盡敵為先”(參考《國語》)。
- 象征意義:也可比喻解決問題時需“斬草除根”,如“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
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文背景,可參考《國語》《王維集》等文獻或相關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盡敵》的意思
《盡敵》是一個成語,意為盡力對付敵人,竭盡全力與敵人作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盡敵》的拆分部首是“屍”和“攵”,其中“屍”為偏旁部首,表示屍體,而“攵”為攴部首,表示動作。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4。
來源
《盡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法和戰争策略。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戰争中将士們全力以赴與敵人作戰,毫不手軟。
繁體
《盡敵》的繁體字寫作「盡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的《盡敵》可能是「儘敵」。在古代,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意義與現代相似。
例句
他們奮勇拼殺,毅然決然地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浴血奮戰,真正是盡敵之勇。
組詞
豐盡、盡忠、盡力、盡情、盡管、敵人、敵視、敵情
近義詞
竭力、奮力、全力、傾盡、煞費苦心
反義詞
畏敵、怯敵、逃敵、避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