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署名,負責修改及審定律令。《南史·儒林傳·沉洙》:“左丞 完元饒 議曰:‘ 沉 議非頓異 範 。正是欲使四時均其刻數。請寫還删定曹詳改前制。’ 宣帝 依事施行。”參見“ 删定郎 ”。
“删定曹”是古代官署名,主要職責是修改及審定律令。以下是詳細解釋:
删定曹為古代司法機構,隸屬于中央官制體系,核心職能是對現行法律條文進行修訂、審核與完善,确保律令的適用性和權威性。
該機構名稱最早見于《南史·儒林傳·沉洙》,記載了南朝時期左丞完元饒提議将律令修訂工作交還删定曹的案例,例如:“請寫還删定曹詳改前制,宣帝依事施行。”。
需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誤釋為“被人遺忘”的成語,但該說法缺乏權威曆史文獻支持,應以官署名稱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官職或法律修訂流程,可參考《南史》等史料。
删定曹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掌管删定文稿、定稿的官府或官員。下面我們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介紹。
删定曹的拆分部首為“刀”和“木”,其中“刀”是删定曹的主要部首,而“木”則起到輔助的作用。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删定曹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制中的文牍部門,主要負責進行文稿的審核、删定,以及最終的定稿工作。這個詞彙因此而誕生,成為古代官府或官員的稱謂。
繁體字“刪定曹”保留了原有字形中的慣用結構,并且在漢字的書寫上體現着一種古老的美感。
在古代,删定曹的“删”字有時會寫作“刪”,“定”字會寫作“訂”,而“曹”則保持不變。
1. 删定曹專門負責對文稿進行細緻的檢查和精确的修改。
2. 在皇宮中,删定曹的官員們為朝廷的文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定稿作用。
删定曹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詞語,比如删改、定稿等。
删定曹的近義詞包括删定官、文牍官等,這些詞語都是指負責删定文稿的官府或官員。
删定曹的反義詞很難界定,因為在古代官制中,沒有專門負責修改和定稿的反對部門或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