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高王的意思、高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高王的解釋

(1).指 五代 南平王 高從誨 。 宋 蘇轼 《荊州》詩之四:“朱檻城東角, 高王 此望沙。” 王文诰 輯注引 馮應榴 曰:“《五代史》: 高從誨 嗣為 荊南 節度使,封 渤海王 ,改封 南平王 。”

(2).佛教語。最上之王。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高王*********經》﹞至今相傳,以為高王之名,由 高歡 而得也。其實不然。佛家稱謂,凡尊之則曰王,如鹿曰鹿王,象曰象王, 須彌山 則曰 須彌山王 ,皆是也。王而再加以尊稱,則曰高王。《大藏聖教法寶标目》《一切法高王經》一卷,雲與《諸法最上王經》本同。然則‘一切法’即‘諸法’,‘高王’即‘最上王’矣。《高王*********經》,言此《*********經》於諸經中為最上也,非由 高歡 得名也。《标目》所載,又有《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方等頂王經》。以此例之,最上王即最勝王,高王即頂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高王"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析:

  1. 爵位等級 《漢語大詞典》指出,"高"在古漢語中表尊貴,"王"為君主稱號,二字連用特指身份顯赫的王侯,如諸侯國中地位高于普通封君者。例如《左傳》記載周代分封制中"高王"可指代擁有較大封地的宗室成員。

  2. 曆史人物尊稱 在《中國曆史大辭典》中,"高王"作為谥號代指特定曆史人物,如北魏權臣高歡(496-547)被追尊為"高祖神武皇帝",民間因其實際掌權地位而習稱"高王",這一稱謂常見于《北齊書》《資治通鑒》等史籍。

  3. 宗教文化符號 佛教典籍《高王觀世音經》(又稱《高王經》)記載,此經得名源于東魏時期将領因持誦此經得免死難,故以"高王"代指經文護持者的尊貴地位。該釋義可參考中華書局《佛教經典源流》的考據。

需特别說明,現代漢語中"高王"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對于專業研究,建議參考上海辭書出版社《古漢語大詞典》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的古籍數據庫進行深度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

“高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曆史人物:五代南平王高從誨

  1. 身份背景
    高從誨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第二任君主,為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他于乾祐元年(948年)去世,谥號“文獻王”。

  2. 相關記載
    北宋蘇轼在《荊州》詩中提到:“朱檻城東角,高王此望沙。”此處的“高王”即指高從誨。據《五代史》記載,他曾任荊南節度使,被封為渤海王,後改封南平王。


二、佛教術語:最上之王

  1. 尊稱含義
    在佛教中,“高王”是對“最上之王”的尊稱,類似“鹿王”“象王”等稱謂,用以表達對佛法或經典的至高推崇。例如《一切法高王經》中的“高王”即指此意。

  2. 經典例證
    清代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辨析《高王觀世音經》名稱由來,指出“高王”并非源自曆史人物高歡,而是佛教中“最勝王”“頂王”的同義表達,強調該經在佛典中的至上地位。


三、其他引申用法

部分文獻(如、)提到“高王”可形容威嚴的君主或領袖,但這一用法相對少見,且缺乏明确的曆史或典籍依據,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時安育白目碧脆炳燭不明不暗慘怨掣曳曳蟲使儋耳黨戚雕帳東珠唔笃多年臯洛攻道鈎曲狗熊冠佩官氣規輪貴相河紀和厲宏材大略懷寵虎不拉加備見財起意講散絞鋒饑附飽飏吉光片羽即即足足基射九限蹶仆口沫寬窄唠咯遼緬麗宇恁底牛王攀折棚車破空淺下頃代秋眸啟寤冉冉纏纏乳酸菌霜蕪投文牌王母相牟遐跂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