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園客 者, 濟陰 人……常種五色香草,積十餘年,服食其實,忽有五色蛾集香草上,客薦之以布,生華蠶焉,至蠶時,有一女自來助養蠶,以香草食之,得繭一百二十枚,繭大如甕,每一繭繅六七日絲方盡。”後因以“繭甕”指大蠶繭。 元 謝宗可 《詠物詩·紙帳》:“繭甕有天春不老,瑤臺無夜雪生香。”
“繭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典故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繭甕”由“繭”(蠶繭)和“甕”(陶罐)組成,字面指大如甕的蠶繭。這一說法源自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
傳說濟陰人園客種植五色香草十餘年,引來五色蛾産卵,最終培育出“大如甕”的蠶繭,每個繭需缫絲六七日才能完成。
元代詩人謝宗可在《詠物詩·紙帳》中寫道:“繭甕有天春不老,瑤台無夜雪生香”,此處“繭甕”借指蠶繭的豐碩與珍貴。
部分現代解釋(如)提到“繭甕”被引申為比喻思想狹隘、視野封閉,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基于字面意象的現代擴展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在正式文獻中使用時,優先參考《述異記》等古籍的本義。
《繭甕》是一個表示“困境”或“困局”的詞語。它形容人陷入某種狀況或處于困難的境地,意味着被束縛或限制了。
《繭甕》由兩個部首組成:繭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甕的部首是"瓦"(瓦字旁)。繭的筆畫總數為9,甕的筆畫總數為9。
繭甕是由傳統的漢字"繭"和"甕"組成,它們分别指代蠶繭和甕。蠶繭是指蠶蟲吐絲結成的外殼,而甕是一種陶瓷容器,通常用來儲存酒、糧食等。
在繁體字中,繭甕的寫法分别為「繭」和「甕」。
在古代,繭甕的寫法稍有不同。繭甕的古文漢字寫法分别為「緘」和「甕」。古時候的「緘」和現代的「繭」表示相同的意思,都指由蠶吐絲結成的外殼。
1. 被公司的困境所纏繞,他仿佛置身于繭甕之中。 2. 這個官員因為被貪污指控,落入法網無法逃脫繭甕。
常見與繭甕相關的組詞有:
繭心(形容脆弱、易受傷害)
繭室(蠶蟲吐絲而成的地方)
繭織(制繭和織繭)
繭甕的近義詞有:陷阱、囹圄、死胡同
繭甕的反義詞有:自由、解脫、寬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