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园客 者, 济阴 人……常种五色香草,积十餘年,服食其实,忽有五色蛾集香草上,客荐之以布,生华蚕焉,至蚕时,有一女自来助养蚕,以香草食之,得茧一百二十枚,茧大如瓮,每一茧繅六七日丝方尽。”后因以“茧瓮”指大蚕茧。 元 谢宗可 《咏物诗·纸帐》:“茧瓮有天春不老,瑶臺无夜雪生香。”
“茧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典故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记载,以下是详细解释:
“茧瓮”由“茧”(蚕茧)和“瓮”(陶罐)组成,字面指大如瓮的蚕茧。这一说法源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
传说济阴人园客种植五色香草十余年,引来五色蛾产卵,最终培育出“大如瓮”的蚕茧,每个茧需缫丝六七日才能完成。
元代诗人谢宗可在《咏物诗·纸帐》中写道:“茧瓮有天春不老,瑶台无夜雪生香”,此处“茧瓮”借指蚕茧的丰硕与珍贵。
部分现代解释(如)提到“茧瓮”被引申为比喻思想狭隘、视野封闭,但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是基于字面意象的现代扩展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建议在正式文献中使用时,优先参考《述异记》等古籍的本义。
《茧瓮》是一个表示“困境”或“困局”的词语。它形容人陷入某种状况或处于困难的境地,意味着被束缚或限制了。
《茧瓮》由两个部首组成:茧的部首是"艸"(草字头),瓮的部首是"瓦"(瓦字旁)。茧的笔画总数为9,瓮的笔画总数为9。
茧瓮是由传统的汉字"茧"和"瓮"组成,它们分别指代蚕茧和瓮。蚕茧是指蚕虫吐丝结成的外壳,而瓮是一种陶瓷容器,通常用来储存酒、粮食等。
在繁体字中,茧瓮的写法分别为「繭」和「甕」。
在古代,茧瓮的写法稍有不同。茧瓮的古文汉字写法分别为「緘」和「瓮」。古时候的「緘」和现代的「茧」表示相同的意思,都指由蚕吐丝结成的外壳。
1. 被公司的困境所缠绕,他仿佛置身于茧瓮之中。 2. 这个官员因为被贪污指控,落入法网无法逃脱茧瓮。
常见与茧瓮相关的组词有:
茧心(形容脆弱、易受伤害)
茧室(蚕虫吐丝而成的地方)
茧织(制茧和织茧)
茧瓮的近义词有:陷阱、囹圄、死胡同
茧瓮的反义词有:自由、解脱、宽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