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身的意思、閑身的詳細解釋
閑身的解釋
亦作“閑身”。古代指沒有官職的身軀。 唐 牟融 《題道院壁》詩:“若使凡緣終可脫,也應從此度閒身。”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上·林喬》:“鬥州無頓閑身處,時向梅花走一遭。” 明 文徵明 《除夕》詩之二:“未妨去國還飄泊,已把閒身等白雲。”
詞語分解
- 閑的解釋 閑 (閑) á 無事,與“忙”相對:閑暇。閑逛。閑居。閑人。居閑。空閑。 指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閑置。閑棄。閑房。閑錢。 安靜,清靜:安閑。悠閑。閑逸。閑適。閑庭(清靜的院落)。閑情逸緻。 與正事無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專業解析
“閑身”是一個古雅且富有意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沒有官職羁絆、清閑自在的身體或生命狀态。它常用來形容人脫離了公務俗務,得以安享閑暇、自由無拘的生活狀态。
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典籍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指無官職羁絆的、清閑的身體或自身。強調個體從官場或繁忙事務中解脫出來,獲得了身心自由的狀态。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收錄“閑身”詞條,釋義為“亦作‘閑身’。清閑的身子”。這體現了該詞的核心在于“清閑”和“無職事牽絆”的屬性。
-
深層内涵:
- 表達一種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想。擁有“閑身”常被視為一種福分或人生境界,是古代文人雅士向往的遠離塵嚣、寄情山水或專注于個人志趣(如讀書、品茗、垂釣、賞景)的狀态。
- 來源參考:在古典詩詞中,“閑身”常與隱逸、田園、山水等意象關聯。例如白居易的詩句:“閑身得伴魚竿”(《池上即事》),陸遊的詩句:“閑身自喜渾無事”(《閑身》)都生動描繪了這種擺脫俗務後的自在心境,體現了其文化内涵。這些用法在《全唐詩》、《全宋詩》等典籍中可查證。
-
典型用法:
- 常出現在表達歸隱、退休、休假或享受閑暇時光的語境中。
- 常與“得”、“有”、“是”等動詞搭配,如“幸得閑身”、“自有閑身”、“我本閑身”。
- 常與描述悠閑活動的詞語共現,如“伴魚竿”、“對芳樽”、“弄煙霞”等。
- 來源參考:上述白居易、陸遊的詩句是典型例證,展現了“閑身”在古典文學中的常用搭配和意境營造。
“閑身”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凝結了深厚的文化意蘊。它不僅僅指物理上的身體清閑無事,更象征着一種擺脫世俗責任束縛、追求心靈自由與甯靜的生命狀态。這種狀态是許多古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奔波或世事紛擾之餘所向往和歌頌的理想生活境界。
網絡擴展解釋
“閑身”是一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閑身”指古代沒有官職或脫離官場後的自由之身,強調擺脫世俗事務後的閑適狀态。該詞由“閑”(空閑、無職)和“身”(軀體、身份)組合而成,常見于詩詞表達。
二、出處與用法
- 唐代起源
唐牟融《題道院壁》最早使用該詞:“若使凡緣終可脫,也應從此度閒身”,體現對世俗的疏離。
- 宋明發展
宋代周密《癸辛雜識》以“鬥州無頓閑身處”暗喻官場束縛,明代文徵明《除夕》則用“已把閒身等白雲”表達歸隱志向。
三、文學意象
陸遊在《閑身》一詩中寫道:“聊用閑身答太平”,通過“閑身”與“太平”的呼應,既抒發了對官場虛名的摒棄,又暗含對田園生活的滿足。這種用法常見于文人表達淡泊名利或歸隱心境。
四、總結
“閑身”不僅是字面意義的“空閑之身”,更承載着古代文人對自由、超脫的精神追求。其反義詞可對應“宦身”“羁身”等表達仕途束縛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悫保任本謀趁班趁懷晨鐘暮鼓斥币種姓促掐蕩檢逾閑等競等身圖釣語跕蹝兌現服更負笈公道共貫勾牌狗鼠軌數鬼頭滑腦咕囔好施鶴簡将惜繭甕交衡焦子節喪積溜伉行苦吟廪饷暮末拿刀弄杖掐算挈提漆靜檠木青萍阮郎歸撒殿桑楊攝居襫襏試守釋滞樹德務滋屬聚碩策司史提心吊膽偷薄玩影溫腝五均縣内掀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