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誦説的意思、誦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誦説的解釋

1.傳述解說。《荀子·緻士》:“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説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 梁啟雄 釋:“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師説之意。’按,《修身》:‘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就是這‘不陵不犯’的意思。”《漢書·東方朔傳贊》:“﹝長老賢人﹞皆曰 朔 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説,故令後世多傳聞者。”

2.諷誦講說。 唐 嚴郢 《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銘》:“後學升堂誦説,有法者非一,而沙門 惠朗 ,受次補之記,得傳燈之旨,繼明佛日,紹六為七,至矣哉!” 明 方孝孺 《送淩君入太學序》:“今之士不然,所習者未脫乎剽竊、誦説之間,而充焉以為足。”

3.歌頌,稱道。 宋 王安石 《謝弟安國特賜及第表》:“竊以躬國論聽斷之煩,而察知孤遠之行,略門資貢舉之法,而拔取淹滞之才,山林之所誦説而難遭,閭巷之所驚嗟而罕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誦説"(現多寫作"誦說")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誦"和"説"("說"的繁體/古體)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以從這兩個字的字義及結合後的用法來理解。

  1. 基本含義:

    • 誦 (sòng): 本義指大聲朗讀、背誦。《說文解字》釋為:"誦,諷也。" 段玉裁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倍同背,謂不開讀也。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 即指有節奏地、抑揚頓挫地朗讀或背誦詩文。
    • 説 (shuō): 本義指解釋、說明、講述。《說文解字》釋為:"説,釋也。" 即闡述道理,使人明白。
    • 誦説: 将"誦"與"説"結合,其核心含義是既朗讀背誦,又加以解說闡釋。它強調的是在熟悉文本(通過誦讀背誦)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内容、含義、道理進行講解和發揮。
  2. 具體用法與引申義:

    • 學習與傳授知識: 這是"誦説"最常見的用法。指學習者通過反複誦讀來記憶經典文獻(如儒家經書),并在老師指導下或自己理解後,對其中的義理進行解說。例如《漢書·賈誼傳》記載賈誼年少時"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這裡的"誦"就包含背誦和理解闡發的意思,與"誦說"相關。古人學習經典,往往是先"誦"(熟讀成誦),後"說"(闡發義理)。
    • 傳播學說或主張: 指某人不僅熟記某種學說或觀點,還能将其宣講、傳播出去,使人知曉和理解。例如韓愈的文章中曾提到士人"誦說先王之道"。
    • 口頭表達、言談: 有時也泛指一般的講述、談論。例如《朱子語類》中記載朱熹論讀書方法,強調"誦說"與"踐行"的關系。
  3. 與現代詞語的關系:

    • "誦說" 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功能被更具體的詞語所分擔。
    • "誦讀" 側重于朗讀和背誦。
    • "講解"、"解說"、"闡釋" 側重于解釋說明。
    • "宣講"、"傳道" 側重于傳播某種思想或學說。
    • "講述"、"談論" 側重于一般的口頭表達。

"誦説"(誦說)是一個具有濃厚古代學習與教育色彩的詞語,其核心意思是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對文本内容進行解釋、闡述和發揮。它體現了古代學問傳承中記憶與理解、文本與義理相結合的重要方式。其使用場景主要在古代經典的學習、傳授以及思想學說的傳播過程中。

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誦説”(sòng shu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可分為以下三層: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聲音表達文字内容,包括朗讀、背誦或講解詩文經典。現代多用于描述朗讀文學作品或背誦經典詩詞的場景。


二、詳細釋義

  1. 傳述解說
    指對經典或師說的傳承與闡釋。

    • 《荀子·緻士》提到:“誦説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強調在解說中需遵循師道,不篡改原意。
    • 《漢書·東方朔傳贊》中稱東方朔“喜為庸人誦説”,即用通俗方式傳述知識。
  2. 諷誦講說
    指誦讀并講解,尤指佛經或學術内容。

    • 唐代嚴郢記載僧人“誦説有法”,指通過誦讀傳授佛法。
    • 明代方孝孺批評士人“未脫乎剽竊、誦説之間”,暗含對空泛誦讀的貶義。
  3. 歌頌稱道
    宋代王安石在《謝弟安國特賜及第表》中,用“山林之所誦説”表達對人才的稱頌。


三、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公桧百鍊剛拔俊本小利微唱吼侈從齒腔詞法從小寸磔錯綜複雜大蔥稻廬凋落耳鼠方州方準敢決高契剮刻刿鉥過臘含情诙達賤内九品中正奇羨倨貴刻度诓詐款遇六畜漏下魯兩生雒田漫録漠視破爛流丢譜諜勤兒青髻起書奇遇絨頭繩柔謹儒彥濕濛濛識要失禦鼠徑斯大林格勒私喪迢越通詳頑悍五鬼術轄境翔骞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