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脈的意思、伏脈的詳細解釋
伏脈的解釋
(1).指文章中前後照應的線索。 林纾 《譯<塊肉餘生述>序》:“ 疊更司 他著……終不如此書伏脈至細,一語必寓微旨,一事必種遠因,手寫是間,而全局應有之人,逐處湧現,隨地關合。”
(2).中醫學名詞。脈象之一。其脈搏隱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常見于邪閉、厥證及劇痛。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脈的解釋 脈 à 分布在人和動物周身内的血管:脈絡。脈理。 動脈的跳動:脈搏。切脈(中醫指診脈)。脈口(中醫切脈的部位)。脈息。脈象(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态)。脈門(手腕部可以看到的桡動脈跳動的部分)。診脈。 像血
網絡擴展解釋
“伏脈”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中醫學脈象和文學修辭兩類解釋:
一、中醫學脈象
伏脈是中醫脈診中的一種特殊脈象,其特點為:
-
脈象特征
需用重指力按至筋骨處才能觸及脈搏,甚至完全隱伏不顯。輕按、中按均無法感知,需“推筋着骨”方可探得。
-
臨床意義
- 實證:常見于邪氣内閉、劇痛或熱閉等急症,如厥證、卒中,此時脈象伏而有力。
- 虛證:若久病陽氣衰微,氣血虛極,脈象則伏而無力,多見于虛脫、昏迷等危重症。
-
與沉脈的關系
伏脈屬于沉脈的進一步發展,程度更重,即“沉極而伏”。
二、文學修辭
在文學或成語中,“伏脈”比喻文章中前後呼應的隱藏線索,或指事物表象下的本質。例如:“這部小說的伏脈設計巧妙,暗藏玄機。”
注意:醫學中的伏脈需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判斷,不可僅憑脈象診斷病情。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脈(fú mài)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兩個部分組成:「伏」和「脈」。「伏」的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數為6畫;「脈」的部首是「肉」,它的筆畫數為10畫。
「伏脈」一詞來源于中醫學,指的是人體經絡中的主要經脈。在繁體字中,「伏脈」的寫法與現代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伏脈」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伏」和「脈」的基本形狀和意義都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經常按摩大椎穴以舒緩伏脈。
一些與「伏脈」相關的組詞包括:脈絡、脈搏、經脈等。
與「伏脈」近義的詞語有:經絡、經脈。
與「伏脈」相反的詞語可能是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