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與外國的争端。《宋書·蔡興宗傳》:“若内難得弭,外釁未必可量。”《清史稿·選舉志四》:“﹝ 同治 ﹞十年,以外釁疊啟,時事日艱。”《文明小史》第三回:“據你説起來,難道他們敢打死外國人不成?他們有幾個腦袋,敢替朝廷開此外釁呢?”
“外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外釁(wài xìn)指與外國的争端或沖突,通常用于描述國家間因利益、邊界等問題引發的矛盾。該詞屬于書面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組合後,“外釁”特指涉及外部的沖突,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摩擦。
現代語境中,“外釁”一詞較少使用,更常見的替代詞包括“外交沖突”“國際争端”等。但其核心含義仍體現在涉及主權、貿易等跨國矛盾中。
“外釁”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常用于描述古代至近代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沖突。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注意其與現代術語的異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清史稿》等文獻。
外釁(wài xian)是一個含有貶義色彩的詞語,多用于形容人舉止不端、品行不良之意。
外釁的拆分部首是血字旁,筆畫數為11畫。
《外釁》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藝文志》中,原指卑劣的屠夫。後來引申為人舉止猥亵、行為不端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外釁寫作「外衘」,字形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外釁的寫法有所差異。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外釁寫作「外垓」,而在《康熙字典》中,則多以「外釁」為寫法。
1. 他言行不檢,舉止也十分外釁。
2. 這個人的品行非常外釁,社會上沒有人願意與他為伍。
外釁的相關詞語:外猥、下流、淫穢。
外釁的近義詞:下流、猥亵、淫蕩。
外釁的反義詞:正派、莊重、端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