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媿色的意思、無媿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媿色的解釋

見“ 無愧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媿色(wú kuì sè)是一個文言詞彙,由“無”“媿”“色”三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内心坦蕩,毫無羞愧的神色或表現。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無:

    表示“沒有”“不存在”,否定詞。

  2. 媿:

    同“愧”,異體字,意為羞愧、慚愧。《說文解字》釋“媿”為“慚也”,強調因過失或不當行為産生的内心不安。

  3. 色:

    此處指神色、表情,即外在流露的情緒狀态。如《論語·學而》中“察言而觀色”。

組合義:言行或态度中未顯露絲毫羞愧之情,形容人光明磊落或問心無愧。


二、深層含義與用法

  1. 道德層面的坦蕩:

    多用于描述人堅守道義、行為端正時的心境。例如《史記·刺客列傳》中,豫讓行刺趙襄子失敗後直言“士為知己者死”,面對質問“無媿色”,體現其義無反顧的信念。

  2. 自信與無畏的态度:

    在質疑或壓力下仍保持從容,如《後漢書·楊震傳》載,楊震拒賄時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其“無媿色”彰顯清廉自守的底氣。

  3. 文言語境中的高頻場景:

    常見于史書、筆記中評價人物品性,如《宋史·文天祥傳》稱其就義時“從容無媿色”,凸顯氣節。


三、權威文獻例證

  1. 《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987頁):

    “無媿色:不覺慚愧,沒有羞愧的表情。”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官方釋義(鍊接)。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562頁):

    以《史記·張儀列傳》“儀無媿色”為例,強調人物面對指責時的鎮定态度。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籍庫(鍊接)。

  3. 《後漢書·列女傳》:

    龐淯母為子申冤時“冒白刃無媿色”,體現剛烈不屈的精神。


四、近義詞辨析


五、現代轉換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毫無愧色”“面無愧色”為其直接傳承,多用于書面語。例如:

“他面對質疑毫無愧色,逐條反駁了不實指控。”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 古代漢語詞典編委會.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4.
  3. 司馬遷. 《史記》[M]. 中華書局, 1982.
  4. 範晔. 《後漢書》[M]. 中華書局, 2007.

網絡擴展解釋

“無媿色”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無媿色”等同于“無愧色”,表示行為或品德無可指責,内心坦蕩,沒有羞愧的表現。該詞強調個體在道德或行為上完全符合規範,例如:“他面對質疑時始終無媿色,因行事光明磊落。”

二、結構與詞源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1. 道德層面:如清廉官員面對審查時無媿色。
  2. 能力層面:如專家解答問題時因專業紮實而毫無愧色。
  3. 曆史典故:如古籍中提到的趙普因正直被稱為“無愧色”。

四、相關成語與詞語

五、注意事項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口語中更常用“問心無愧”“理直氣壯”等替代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絲半縷抃風儛潤編輯程式便馬彩币愁擾詞署膽志瞪目颠颠癡癡地塄釘齒耙東上豆馬對向峨舸法缽分夜鐘光盤行動黑蛟螭花謝彙豐銀行毀缺渾凝潔身自守進經近祖極情盡緻來劄亮爽連三接四柳影花陰龍蝨龍騰虎躍輪回道鹿野苑廬園罵天咒地瞢瞢迷厮籋子判定畔盟籤題巧遇衾裯不掩蠕蟲颡根三角點讪牙閑嗑升雲十二道金牌事經授室泰龜鐵鎖銀鈎王節缃舃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