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绳的意思、践绳的详细解释
践绳的解释
遵循法度规矩。比喻正直。《吕氏春秋·知分》:“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 晋 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高诱 注:“践绳之节,正直也。”
词语分解
- 践的解释 践 (踐) à 踩,踏:践踏。践履。作践。 履行,实行:践行。实践。 陈列整齐。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践祚。践极(皇帝即位)。 古同“剪”,灭除。 古同“浅”,浅陋。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绳的解释 绳 (繩) é 用两股以上的棉麻纤维或棕草等拧成的条状物:绳子。绳索。缆绳。绳梯。绳操。绳伎(.杂技中的走绳;.旧时指走绳的女艺人)。绳锯木断(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
专业解析
践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遵循法度、恪守准则,多用于形容行为符合规范或道德标准。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语义解析
-
字义分解
-
引申义
在古籍中常引申为持守中正之道,强调言行不偏离道德或法律准绳。例如《荀子·儒效》以“行有防表”喻指君子行为需以“绳”为界。
二、用法与典籍例证
-
古典文献用例
- 《淮南子·主术训》:“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践绳而治。”(注:此处指君主依法治国。)
-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践绳者,循直道而行的象征。”
-
近义关联词
- 绳墨:代指法度规则(《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
- 履绳:同义替换,见于《后汉书》注引“履绳行方”。
三、文化内涵
“践绳”承载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对秩序与规范的推崇:
- 儒家伦理:呼应“克己复礼”“非礼勿动”的自我约束精神。
- 法家思想:体现“以法治国”的实践要求,如《商君书》强调“释权衡而断轻重,虽察,商贾不用”。
- 象征意义:“绳”作为度量工具,隐喻社会运行的统一标准,如《道德经》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3年,第10卷,页782。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页1294。
-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页412。
- 在线资源: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建议参考点校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践绳”是一个汉语成语,具有以下两种主要释义,其含义因语境和文献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遵循法度,比喻正直(主流释义)
基本解释:遵循法度规矩,比喻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出处与注解:
- 源自《吕氏春秋·知分》:“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东汉学者高诱注:“践绳之节,正直也。”
- 古代“绳”指木工用的墨线,象征准则,“践绳”即严格按准则行事,引申为正直的品格。
二、比喻在困境中谨慎行事(引申义)
基本解释:字面指踩绳索行走,比喻在困难或危险环境中行动谨慎,需保持平衡与稳重。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面对复杂局面时需小心应对,如“工作中需践绳而行,避免失误”。
- 部分现代释义认为可延伸为遵循规则、脚踏实地,如遵守制度或学习规范。
综合说明
- 词义演变:古义侧重“正直”,现代用法可能融合了杂技走钢丝的意象,强调谨慎与规则。
- 权威分歧:高权威古籍注解(如《吕氏春秋》)明确指向正直;部分现代词典补充了比喻困境的含义。
如需深入考证,可查阅《吕氏春秋》原文及汉典等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拔脱不堪设想才性采种操控扯扯拽拽称扬茨门督并恩恩爱爱发咒废阙皓日黑沙地狱怀愁昏昏欲睡监视器简翟极路惊心寄遗卷挛骏骊具圃叩阍无计匡坐琅笈懒慢礼器碑美器面影明煦目学挐音弄播呛咳前烈鏒金穷研秋课奇彦商祝声学申结沈峻石砮水饼水功水会説事死而无怨苏苏谈微腾云驾雾外伸玩意账文明雾雪无庄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