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看清適當時機靈活地處理事情。《說嶽全傳》第五六回:“元帥發令着 曹寧 出營,吩咐道:‘須要見機行事,勸你父親早早歸 宋 ,決有恩封。’” 巴金 《家》二三:“不過話又說回來,不能忘記‘明哲保身’的古訓啊。還是見機行事的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雖說基本宗旨是由他決定的,但 宗敏 見機行事,把死宗旨變成活的。”
“見機行事”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行動,不拘泥于原定計劃,強調把握時機、隨機應變的能力。
源自《周易·系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意為洞察事物細微變化,及時采取行動。
這一成語至今仍廣泛使用,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智慧與應變能力的重視。
見機行事是指根據不同的情況和環境,靈活地做出決策和行動。它是一種應對變化的策略,強調隨機應變,善于把握時機。拆分《見機行事》這個詞,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 見(jiàn):表示看見、認識到。
2. 機(jī):表示時機、機會。
3. 行(xíng):表示行動、做事。
根據部首和筆畫,見的部首是⺾(立刀之例),機的部首是木(3畫),行的部首是彳(行之例)。在《見機行事》這個詞中,共有12個筆畫。
《見機行事》一詞最早見于《莊子·至樂篇》:“神廟為之,而常善見機。”這句話意為“應用有靈感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時刻敏銳地找到機會。”
在繁體字中,見的繁體是「見」,機的繁體是「機」,行的繁體是「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見的字形略有不同,寫為「見」的右半部分較為簡化。機的字形也有所變化,底部的火字旁較為複雜。行的字形與現代相同,是由彳字旁和行字旁組成的。
1. 他在工作中總是能夠見機行事,掌握好每一個機會。
2. 老師教導我們遇到問題要見機行事,不要固守一成不變的方式。
3. 在商業競争中,成功的企業往往善于見機行事,抓住市場機遇。
1. 組詞:見識、機智、行動。
2. 近義詞:善于捕捉機會、懂得靈活變通、善于把握時機。
3. 反義詞:死闆、固執、不識時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