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意忘形的意思、得意忘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意忘形的解釋

[slap-happy be lost in exhilaration] 因心意得到滿足而高興得失去常态

詳細解釋

(1).《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謂因高興而物我兩忘。後以“得意忘形”形容高興得失去常态,忘乎所以。 元 鮮于必仁 《折桂令·畫》曲:“手掛掌坳,得意忘形,眼興迢遙。”《官場維新記》第六回:“ 袁伯珍 弄得得意忘形了。” 沙汀 《在祠堂裡》:“當他向他的同事問詢了幾句以後,他就更加嚷叫得口沫亂飛,顯出一種得意忘形的神态。”

(2).謂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 宋 歐陽修 《試筆·李邕書》:“餘雖因 邕 書得筆法,然為字絶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意忘形”是由“得意”和“忘形”構成的聯合式成語,最早見于唐代房玄齡《晉書·阮籍傳》“當其得意,忽忘形骸”。該詞本義指因快意而暫時忘卻自身儀态,後演變為形容人在成功時失去常态、舉止失據的貶義表達。

從漢語構詞法分析,“得”為動詞,表示獲取;“意”指心意或志向;“忘”即遺忘;“形”指外在形态。四字組合形成邏輯遞進關系:因“得”而“意”滿,因“意”滿而“忘”卻“形”體約束,完整呈現心理變化引發行為失控的過程。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義為“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補充說明其語義演變,指出該詞在魏晉時期常形容文人狂放不羁的真性情,至宋明後逐漸轉為貶義(來源:國學大師《漢語大詞典》)。現代用法多用于批評缺乏修養者在取得成就時的輕浮表現,如“獲獎後得意忘形”“晉升後對同事态度傲慢”等典型語境。

近義表述包括“忘乎所以”“趾高氣揚”,反義則有“寵辱不驚”“虛懷若谷”等修養類成語。需要注意該詞與“得意洋洋”的程度差異,前者強調行為失控,後者側重情緒外露。

網絡擴展解釋

“得意忘形”是一個常用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人因過度得意而失去常态,表現為忘乎所以、舉止輕浮,通常含貶義。核心含義強調“因情緒失控導緻行為失當”,如提到“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


二、出處與演變

  1. 原始出處
    源自《晉書·阮籍傳》中“當其得意,忽忘形骸”,原指魏晉名士阮籍等人在精神超脫時不受世俗禮教束縛的狀态。
  2. 語義演變
    現代多用于貶義,側重指因得意而失态,與原典的超然意境不同。

三、用法與示例


四、相關詞彙

近義詞 反義詞
忘乎所以、趾高氣揚 怅然若失、心灰意冷
自鳴得意、得意洋洋 謙虛謹慎

五、注意事項

該成語多用于批評缺乏自控力的行為,建議結合語境判斷褒貶。例如,古時“得意忘形”可表達藝術創作中的忘我境界(如提及的“得意忘象”),但現代已較少用于此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泉并駕齊驅常象燀威叉手鐵龍誠績馳競初旭帶銙躭遲的稿登壽吊動東昌紙東方人發虛飛螘沸郁分素伏事绀青膏粱文繡寒耕合圍假甯矜疑九寰絶口卡卡老佛良工心苦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轹釜麟殿靈根流行性腦膜炎厲心鸾衡麥粉謀府拟谕扒糕乾煩淺霜取齊攘災儒宗上考删着熟紅數四思秋田輸頭主脫節玩歲愒日委延香火因緣小弓析珪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