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道粧 ”。亦作“ 道妝 ”。道教徒或*********的裝束和打扮。 宋 蘇轼 《次韻許遵》:“ 蒜山 渡口挽歸艎, 朱雀橋 邊看道裝。” 宋 劉克莊 《宮詞》之四:“先帝宮人總道粧,遙瞻陵柏淚成行。”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張大公掃墓遇使》:“你如今路上見一個道妝的婦人,拿着一個琵琶,背着一個真容的,便是 蔡伯喈 娘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罵筵》:“昨夜别過姊妹,換上道妝,飄然出院,但不知那裡好去投師。”《花月痕》第四八回:“五妖以 蕭三娘 為首,是個道裝,自稱公主,據説係 蕭梁 湘東王 第三女。”
“道裝”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解釋:
道裝(拼音:dào zhuāng)指道教徒或佛教徒的宗教服飾,通常包含特定的衣冠、配飾和裝束。該詞在古籍中也被寫作“道妝”或“道粧”。
道教服飾主要分為五類(參考道教典籍及現代研究):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服飾形制或曆史演變,可參考道教典籍《三洞法服科戒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道裝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辶(辵)和衣。辶(辵)是表示“走”的意義,衣則表示“服飾”的意義。道裝的字形比較簡潔,由5個筆畫構成。
道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在重要的宗教儀式和慶典活動中,會穿戴特殊的服飾來表達對神明的尊敬和崇敬。這些特殊的服飾就被稱為“道裝”。隨着曆史的演變,道裝的含義逐漸擴展,不僅用于宗教儀式,還用于其他莊重的場合。
在繁體字中,道裝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由辶和衣這兩個部首組成。繁體字的筆畫比簡體字稍複雜,總計6個筆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道裝在古代常用的寫法是“道裝”,使用“裝”字表示“服飾”。這個字形中有兩個部首:辶(辵)和裝。古代的寫法相較于現代的寫法在字形上稍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道裝的例句:
一些與道裝相關的詞彙有:
在此,道裝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的概念是特定的。而道裝的近義詞有道服、道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