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道裝的意思、道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道裝的解釋

亦作“ 道粧 ”。亦作“ 道妝 ”。道教徒或*********的裝束和打扮。 宋 蘇轼 《次韻許遵》:“ 蒜山 渡口挽歸艎, 朱雀橋 邊看道裝。” 宋 劉克莊 《宮詞》之四:“先帝宮人總道粧,遙瞻陵柏淚成行。”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張大公掃墓遇使》:“你如今路上見一個道妝的婦人,拿着一個琵琶,背着一個真容的,便是 蔡伯喈 娘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罵筵》:“昨夜别過姊妹,換上道妝,飄然出院,但不知那裡好去投師。”《花月痕》第四八回:“五妖以 蕭三娘 為首,是個道裝,自稱公主,據説係 蕭梁 湘東王 第三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道裝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道士的服飾

指道教修行者穿戴的特定服裝,具有宗教象征意義。傳統道裝包含道袍、道冠、雲履等,顔色以青、藍為主,形制寬大飄逸,體現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其服飾細節(如八卦紋飾、如意扣)暗含道教宇宙觀與修行理念。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0卷第287頁;中國道教協會官網《道教服飾文化淺析》。

二、修道之人的代稱

古文獻中常以"道裝"借指道士身份。如《醒世恒言》中"見一老者,道裝素服",即通過服飾特征指代人物宗教屬性。此用法突顯服飾作為宗教身份的外在标識功能。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道裝"詞條;《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5年)。

三、文化意象的象征

在文學與藝術創作中,"道裝"被賦予超脫世俗的意象。如詩詞"鶴氅道裝扶玉杖"(元·張可久),通過服飾構建隱逸高士的形象,反映道家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學内涵。

來源:《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64年);《莊子與傳統文化》(三聯書店,2008年)服飾符號章節。


釋義依據權威來源:

  1. 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宗教服飾"核心義項
  2.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周汛著,1996年)詳載道裝形制演變
  3. 道教經典《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對法服的規定
  4.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收錄的道教文化研究論文

網絡擴展解釋

“道裝”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基本定義

道裝(拼音:dào zhuāng)指道教徒或佛教徒的宗教服飾,通常包含特定的衣冠、配飾和裝束。該詞在古籍中也被寫作“道妝”或“道粧”。


二、詞語結構


三、曆史與文獻記載

  1. 起源:道教服飾制度可追溯至南朝,陸修靜曾規範道裝形制,唐代張萬福進一步細化,要求服飾需象征天地、陰陽五行。
  2. 文學引用:
    • 宋代蘇轼《次韻許遵》提到“朱雀橋邊看道裝”,描繪道士裝束。
    •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換上道妝”體現角色皈依道教的情節。

四、道裝的組成

道教服飾主要分為五類(參考道教典籍及現代研究):

  1. 道巾:如混元巾、莊子巾,代表不同教派或修行階段。
  2. 道冠:如玉冠、蓮花冠,象征身份尊卑。
  3. 道袍:長袍形制,顔色多為青、藍,代表樸素。
  4. 鞋襪:多為布鞋,注重舒適與莊重。
  5. 佩飾:如慧劍(斷煩惱、色欲、貪嗔)、三才環(象征天地人)。

五、特殊用法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服飾形制或曆史演變,可參考道教典籍《三洞法服科戒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颠百封編年史镖司務避蓋兵資逋負茶座乘坐笞刑創行出貢出女從中斡旋道伴大有可觀電話間绖皇蹀足東方雜志二次曲線封侯馮襄工夫茶忽怠火劉雞不及鳳進退雙難酒會九宗颶風舉節橘井咔嚓鄰姻籠口戲賂結漫不經意貿緻妙有民屯暮暮披襟氣孱清溷秋莢拳頭産品人多手雜僧寺神龍見首不見尾莳蘿水甕殊塗同會踏肩鐵叉鐵樹開華王法為山九仞﹐功虧一篑文心雕龍洿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