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纏縛。 宋 李綱 《唐植甫左司許出示所藏紅絲硯辄成短歌奉呈》:“怒貌渴驥縱奔拏,春蚓秋蛇相綰束。” 明 劉基 《江上曲》之二:“于今絃管歸何處,綰束枯蒲當酒旗。”
"绾束"是由"绾"和"束"兩個動詞性語素構成的複合詞,在古漢語中具有雙重動作意象。《漢語大詞典》記載:"绾"本指盤繞發髻的動作,《說文解字》釋作"惡也,绛也,從糸官聲"(來源:漢典網),後引申為系結、收束之意;"束"在《爾雅》中解作"縛也",特指整理捆紮的行為。
該詞在具體語境中呈現三層語義:①物理層面的系結動作,如清代《醒世姻緣傳》"将發绾束成髻";②抽象意義的收束管理,《資治通鑒》注疏有"绾束兵權"之說(來源:國學大師網);③文學修辭中的整合意象,宋代詞人周邦彥《蘇幕遮》用"绾束離愁"構建視覺化情感表達。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創作,如"绾束青絲成往事"的隱喻表達。
詞義演變脈絡顯示,從東漢《釋名》"绾,貫也"的實體操作,到唐代《藝文類聚》"绾束文書"的公務管理,最終形成兼具實用與審美的語義體系。構詞特點符合《古代漢語通論》所述"動詞+動詞"構成新動詞的構詞規律(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绾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绾束”由“绾”和“束”組合而成,兩字均有“用繩索捆綁”之意,因此該詞的本義為纏縛、捆紮。例如提到:“绾束”可指将頭發系結整齊,屬于具體動作的表述。
在文學語境中,“绾束”常被引申為約束、限制,例如宋代李綱的詩句“春蚓秋蛇相綰束”中,以纏繞的線條比喻書法筆畫的收斂與節制。
主要參考《查字典》和《滬江線上詞典》的釋義,并結合古典文獻中的用例。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查閱上述來源。
雹散唱卯承兌刺答達怛登幽州台歌定從豆牙菜斷渚對折渡橋惡報梵坊風馳電擊高鹗搞笑寒鸱函方花箱火名掎鹿機詐開鍊烴慷爽匼匝勞叨磊落不羁虜掠螺亭妙才迷攝墨場木牛辇輸泥文骈曡偏憂嗛退千尋千狀萬态寝容日前柔蝡汝輩若隱若現時乖運乖書蟲子水窗水旗素毳娑娑天粹鐵殳頑貪物極必反污眼先人後己小令謝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