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講武,治兵。 明 李東陽 《應制啟沃詩·講武》:“ 周 代守成方詰武, 漢 廷習射本稱文。” 清 阮元 《駕幸南苑大閱恭紀》詩:“端為太平親詰武,簫鐃歸唱帝之回。”參見“ 詰戎治兵 ”。
“诘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诘武”讀作jié wǔ(注音:ㄐㄧㄝˊ ㄨˇ),意為講習武事、治理軍隊。該詞由“诘”(本義為責問、整頓)和“武”(軍事、武力)組合而成,引申為通過整頓和訓練來強化軍事能力。
文獻例證
關聯詞彙
“诘武”與“诘戎治兵”相關,後者出自《尚書·周官》,意為整頓軍事、訓練士兵,兩者均強調軍事管理的嚴謹性。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曆史研究,屬于生僻詞彙。
總結來說,“诘武”是古代對軍事訓練和軍隊治理的雅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诘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戰勝武力,制服暴力。這個詞具有積極向上的含義,強調了智慧和策略在解決沖突中的重要性。
《诘武》的部首是讠(讓字部),總筆畫數為15畫。
《诘武》是出自《左傳》中的一句話:“诘之以武,乘人之難也。”這句話意思是通過借用對方的力量來戰勝對手。在繁體字中,诘字的寫法為 “詰”。
在古代漢字中,诘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其字頭為讠,下部則為山,整體看起來更像是“巠”。這個字的造型中,山代表困難或者對手,而巠象征戰勝。
他憑借着智慧和冷靜的态度,成功地诘武了對手的攻擊。
組詞:對诘、诘問、诘責。
近義詞:擊敗、克服、制勝。
反義詞:屈服、投降、戰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