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憤悒的意思、憤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憤悒的解釋

見“ 憤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憤悒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憤”與“悒”二字組合而成,形容人内心憤懑、憂郁、壓抑的情緒狀态。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釋義與情感内核

  1. 核心含義

    “憤悒”指因不滿、冤屈或憂慮而郁結于心的憤恨與愁悶。其中:

    • “憤”:本義指郁結于心、憋悶(《說文解字》:“憤,懑也”),引申為因不公而激怒。
    • “悒”:意為憂愁不安(《說文解字》:“悒,不安也”),強調情緒的低沉與滞重。

      二字疊加,凸顯了憤怒與憂郁交織的複雜心境,既有對外的義憤,又有難以排遣的苦悶。

  2. 情感層次

    不同于單純的憤怒(如“憤慨”)或悲傷(如“憂郁”),“憤悒”更強調情緒被壓抑、無法宣洩的狀态,常與懷才不遇、志向難伸的處境相關,帶有強烈的無力感。

二、文獻例證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體現文人志士的失意心境: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流變

在現代漢語中,“憤悒”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語境:

四、權威辭書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收錄“憤悒”詞條,釋義為“憤恨憂郁”,引《後漢書》及杜甫詩為例證。

  2. 《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著):

    分别注解“憤”為“懑也,怒也”,“悒”為“憂也,不安也”,為理解複合詞提供字源依據。

  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悒”字在表達“愁悶不樂”時的文言色彩,與“憤”組合後強化情緒張力。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3. 《杜詩詳注》(仇兆鳌,中華書局)
  4. 《聊齋志異》(蒲松齡,人民文學出版社)
  5. 《古漢語詞彙綱要》(蔣紹愚,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憤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析

文獻出處與用法

  1. 《後漢書·應劭傳》
    原文提到“心焉憤邑”,描述人物因内心矛盾或外界壓力産生的憤懑憂郁。
  2. 《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元年》
    記載時人為王濬功績未被公正對待而“憤邑”,體現對不公的集體憤慨。
  3. 《聊齋志異·章阿端》
    女鬼章阿端因丈夫虐待“憤悒夭逝”,突顯個人遭遇引發的強烈悲憤情緒。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常見于描述人物因冤屈、挫折、社會不公等産生的複雜心理狀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情感層次

不同于單純的憤怒或悲傷,“憤悒”更強調兩種情緒的疊加——既有對外界不公的激烈反抗(憤),又有内在無法排解的苦悶(悒),常用于渲染悲劇性氛圍。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安心心湢測逼蹴筆簪伯仲間誠恐蟲穿蟻蝕道祭二賢飛鷹奔犬豐稔改換門楣鶴栅黃毛團兒環合花用回跸嚄嚄火球胡言亂道谏詞姜桂奸色佼健郊陌精當金粟蓮台糾纏九代倨骜蝌篆跨鞍連接翎扇駡嗔猛決夢鳥明斯克内庫偶然性蒲室錢谷師爺鉛絲愆紊七百穰子賞春神仙中人識微見幾霜閨四飛損挹通禁突突抹抹晚代悟發仙蟾弦詩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