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器。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将竽形似小鐘,以手将之,即鳴也。”
“将竽”是一個古代樂器的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将竽(拼音:jiāng yú)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打擊樂器,形似小型鐘,通過手持搖晃發出聲響。
結構與演奏方式
根據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雅樂部》記載:“将竽形似小鐘,以手将之,即鳴也。”說明其外形接近鐘類,需用手搖動發聲,可能與鈴铛或磬類樂器相似。
曆史與文獻記載
該樂器在唐代文獻中被提及,屬于雅樂(宮廷禮儀音樂)的組成部分,但後世使用較少,具體形制和演奏細節已失傳。
注意點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将竽”作為成語表示“繼承前人事業”,但此解釋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濫竽充數”等典故的誤讀,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樂器定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雜錄》等唐代音樂史料。
《将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擔負重要責任或角色,承擔重大使命。
将竽的拆分部首是竹字旁部首(⺮),它也是兩個筆畫。
将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樂府詩《從軍行》:“将炙啖朱亥,持觞勸侯嬴。”在這裡,“将炙啖朱亥”指的就是擔負着燒肉、吃肉、喝酒等重要任務的将軍,也可理解為承擔重大使命的人。
将竽的繁體字為將竽。
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将竽的字形是以貝字旁作為輔助部首形成的(貝字旁就是現在鮑字旁)。這個字形有一點複雜,由于限于文本格式的限制,無法通過文字來完整地表達,可以在查找相關圖片以了解更多細節。
他被委以重要的職責,将竽負重。
将信将疑、将計就計、将功補過。
負重、擔任重任、擔負責任。
逃避責任、推脫、不作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