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檢跡 ”。
亦作“檢蹟”。1.檢查行迹。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覽文雖巧,而檢跡如妄。”
(2).謂檢點行為。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序緻》:“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迹。立身揚名,亦已備矣。”
“檢迹”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iǎn j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檢查行迹
指通過行為或痕迹進行核查,常用于對事物或行動的追蹤與驗證。例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中提到:“覽文雖巧,而檢跡如妄”,意為文章表面精巧,但核查其行迹(邏輯或依據)卻顯虛妄。
檢點行為
強調對自身言行的約束與規範。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序緻》所言:“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迹”,即通過檢視行為達到修身目的。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文心雕龍》《顔氏家訓》等文獻。
《檢迹》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尋找、覓觀、察照。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檢”和“迹”。
“檢”的拆分部首是“木”,總共有12個筆畫。而“迹”的拆分部首是“辶”,總共有17個筆畫。
《檢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莊子·田子方》:“夫捕麋之子而怨善者,蚖四體五行,矧張乎檢迹?”其中,“檢迹”一詞被用來表示跟蹤動物的痕迹、迹象。
在繁體字中,“檢迹”分别寫作“檢蹟”。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形狀以及一些筆畫的順序和結構都有所變化。然而,《檢迹》一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并沒有太大區别。
以下是幾個使用《檢迹》一詞的例句:
1. 他仔細地檢迹,并終于找到了走失的狗。
2. 警方利用DNA技術來檢迹,以便找到兇手。
3. 老師讓學生檢迹整理出古代文物的曆史背景。
組詞:檢驗、檢查、檢閱、迹象
近義詞:追蹤、跟蹤、尋覓
反義詞:放棄、忘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