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詩賦的意思、詩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詩賦的解釋

(1).詩和賦。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何必歌詠詩賦,可以揚君哉,愚竊惑焉。”《陳書·文學傳·陰铿》:“幼聰慧,五歲能誦詩賦,日千言。” 清 顧炎武 《<音學五書>序》:“下及 唐 代,以詩賦取士,其韻一以 陸法言 《切韻》為準。”《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就是去歲宗師考取貴府二十七州縣的詩賦首卷 杜先生 ?”

(2).指雅樂。《楚辭·大招》:“二八接舞,投詩賦隻。” 王逸 注:“詩賦,雅樂也。古者以琴瑟歌詩賦為雅樂,《關雎》《鹿鳴》是也。言有美女十六人聯接而舞,發聲舉足與詩雅相合,且有節度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詩賦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學内涵

一、基本釋義

“詩賦”為複合詞,泛指詩歌與辭賦兩種文體:

  1. 詩(shī):

    指用高度凝練的語言,依特定格律表現情感、叙事的韻文形式。《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有韻律可歌詠者”,需符合平仄、對仗等規範,如四言、五言、七言等體裁。

  2. 賦(fù):

    源于《詩經》表現手法,後發展為獨立文體。特點為鋪陳叙事、講究文采與韻律,兼具詩歌與散文性質。《辭源》釋為“不歌而誦”,強調鋪叙描寫,如漢賦代表作《兩都賦》。

二、并稱的文化意義

“詩賦”并稱始于漢代,成為傳統文學核心體裁:

三、曆史演變與代表作

  1. 詩的發展:

    從《詩經》《楚辭》至唐詩鼎盛,杜甫《秋興八首》被視為律詩典範,展現格律與意境的融合。

  2. 賦的流變:

    由騷體賦(屈原《離騷》)演變為漢大賦(司馬相如《子虛賦》),再至抒情小賦(曹植《洛神賦》),逐漸脫離政治諷喻,轉向個人抒懷。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中華書局,2003年。

(注:引用來源為權威工具書及學術著作,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讀者可通過正規出版渠道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詩賦”是漢語中一個古典文學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1. 詩與賦的合稱
    指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詩歌和辭賦。詩以抒情、言志為主,講究韻律;賦則偏重鋪陳叙事,兼具散文與詩的特點。例如《文選·曹丕·典論論文》提到“詩賦欲麗”,強調其文辭華美的特性。

  2. 雅樂的代稱
    古代将配合琴瑟演奏的詩歌(如《詩經》中的《關雎》《鹿鳴》)稱為雅樂,這類音樂與詩賦密切相關。《楚辭·大招》中“投詩賦隻”即指雅樂表演。


二、曆史應用與例證


三、總結

“詩賦”既是文學體裁的統稱,也承載着古代禮樂文化的内涵。其演變從先秦雅樂到科舉應試,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學與制度的緊密關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詩經》《楚辭》及《儒林外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搪背後鼈欬兵饑冰絲絃稱藩朾螘雌老虎蹈仁履義飛筆奉迎膚末支離幹局根地鍋焦恨咤阍寺火陽堅決酵粥節奏筋節酒醉堲周卡諾狂徒老無知廉聲連湯帶水厘嫂亂視鹿盧榜沒成兒蒙面明驗大效摩牙齧檗吞針泥犂鷗水相依旁枝末節配布樸抶僻處凄恻晴河窮言雜語全履帶車趨就閏集撒詐搗虛螫刺搜苗索诃踏歌田背天變退課晚婆婆磑磑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