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磨衲的意思、磨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磨衲的解釋

袈裟名。《壇經·護法品》:“感荷師恩,頂戴無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鉢,勅 韶州 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 國恩寺 焉。” 宋 蘇轼 《磨衲贊》:“長老 佛印 、大師 了元 遊京師,天子聞其名,以 高麗 所貢磨衲賜之。” 宋 楊萬裡 《嚴陵決曹易允升自官下遣騎歸寫予老丑因題其額》詩:“汝往訪客星,剩挾一磨衲。” 宋 無名氏 《雞林志》:“ 高麗 僧衣磨衲者,為禪師法師衲,甚精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磨衲”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袈裟名稱)

  1. 字面解釋
    “磨衲”原指一種僧侶穿着的袈裟,常見于佛教文獻。其中“衲”為僧衣的泛稱,“磨”可能與其制作工藝或材質相關。

  2. 文獻例證

    • 《壇經·護法品》記載:“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鉢”,表明其作為佛教法衣的用途。
    • 蘇轼在《磨衲贊》中提到,高麗曾向宋朝進貢“磨衲”袈裟,宋神宗将其賜予佛印禅師,可見其珍貴性。

二、引申含義(成語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意為“刻苦修行、自我磨砺”。

三、總結

“磨衲”本義為佛教袈裟,屬具體物品;現代語境中偶作抽象化表達,但後者使用較少且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壇經》、蘇轼文集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磨衲:一個詞彙的探索

磨衲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石”和“衣”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由于“磨衲”是一個較為冷僻的詞彙,所以在一些字典中可能無法查閱到。

“磨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寺廟的衣袍修補工作。僧侶們每隔一段時間需要修補他們的僧袍,以保持僧衣的整潔和完整。因此,這個詞彙逐漸形成并傳承下來。在繁體字中,磨衲是「磨鈿」的寫法。

在古代,磨衲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根據曆史記錄,在明代以前,磨衲被寫作「磨閘」。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對字形的變化産生了一些差異,但都傳遞出同樣的意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磨衲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在庭院裡磨衲的聲音傳遍整個寺廟。

2. 修行者必須在清晨之際磨衲僧衣。

磨衲這個詞彙的組詞包括磨衲坊、磨衲緣等,這些詞彙和磨衲具有相似的意義,并且可以根據語境進行靈活運用。

與磨衲相關的近義詞包括修補、縫補等,這些詞彙都強調了同樣的行為——修補和保養。

反義詞則是破損、磨破等詞彙,它們與磨衲相對立,形成了一種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