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建鼓的意思、建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建鼓的解释

(1).古时军队作战,立晋鼓以指挥进退,谓之建鼓。《左传·哀公十三年》:“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 孔颖达 疏:“建,立也。立鼓击之与战也。”《国语·吴语》:“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 韦昭 注:“鼓,晋鼓也。《周礼》:‘将军执晋鼓。’建,谓为楹而树之。”按《周礼·地官·鼓人》“以晋鼓鼓金奏” 郑玄 注:“晋鼓长六尺六寸。”

(2).鼓名。亦称植鼓。鼓身长而圆,用一木柱直贯鼓身,以为支柱。《庄子·天运》:“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汉书·何并传》:“ 林卿 既去,北渡 涇 桥,令骑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 颜师古 注:“建鼓,一名植鼓。建,立也,谓植木而旁悬鼓也。县有此鼓者,所以召集号令,为开闭之时。”《文献通考·乐九》:“ 陈氏 《乐书》曰:《明堂位》曰:‘ 殷 楹鼓。’以《周官》考之,《太僕》:‘建路鼓於大寝之门外。’《仪礼·大射》:‘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则其所建楹也。是楹为一楹而四稜也,贯鼓於端,犹四植之桓圭也。《庄子》曰:‘负建鼓。’建鼓可负,则以楹贯而置之矣。《商颂》曰‘置我鞉鼓’是也。 魏 晋 以后,復 商 置而植之,亦谓之建鼓。 隋 唐 又栖翔鷺於其上,国朝因之。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设重斗方盖,蒙以珠网,张以絳紫绣罗,四角有六龙竿,皆衔流苏璧璜,以五綵羽为饰,竿首亦为翔鷺,旁又挟鼙、应二小鼓而左右。然《诗》言‘应田县鼓’,则 周 制应田在县鼓之侧,不在建鼓旁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建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乐器和军事指挥器具,其核心含义可从形制、功能及文化内涵三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建鼓(jiàn gǔ)指木柱贯穿鼓身并竖立于底座上的大型打击乐器。《汉语大词典》定义为:“鼓名。亦称植鼓。鼓身长而大,中穿以柱,树立而击之。”

其形制特征为:


二、功能与用途

  1. 礼乐核心

    周代列为“八音”革类之首,用于祭祀、宴飨等典礼,按《周礼·春官》记载,建鼓在宫廷乐悬中居“路鼓”(四面鼓)之位,指挥乐节起止。

  2. 军事号令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援桴而鼓”,指战车上以建鼓指挥进退,其声宏远可传军令。

  3. 仪仗象征

    汉代画像石常见建鼓立于车骑队列前导,彰显威仪(如山东沂南汉墓石刻)。


三、文化内涵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周礼·考工记》“韗人”条

    详述制鼓工艺:“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印证建鼓形制与声学特性。

  2. 《仪礼·大射仪》郑玄注

    “建鼓在阼阶西,南鼓”,明确其在礼仪中的陈设方位。

  3.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考古报告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战国漆木建鼓(高2.62米),为现存最早实物。


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建鼓”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与语境综合理解:

一、作为古代乐器的建鼓

  1. 基本定义与别称
    建鼓是中国最古老的鼓种之一,古称足鼓、晋鼓、楹鼓、植鼓或悬鼓。其特点是鼓身长而圆,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用木柱直贯鼓身作为支柱,故有“贯柱而建”之说。

  2. 历史发展

    • 起源商周: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代至西周,战国时期已广泛应用。
    • 历代演变:夏代称“足鼓”,殷商称“楹鼓”,周代称“悬鼓”,隋唐时期鼓顶增设翔鹭装饰,明清仍用于宫廷祭祀乐中。
  3. 功能与用途

    • 军事指挥:古时军队作战时,通过击打建鼓(晋鼓)指挥进退,如《左传》记载“建鼓整列”。
    • 礼乐仪式:历代宫廷用于祭祀、仪仗等场合,如明代中和韶乐和清代祭祀乐中作为领奏乐器。

二、作为汉语词语的引申义

在成语语境中,“建鼓”比喻准备工作充分,强调事前周密筹备(如“建造鼓架”般稳固)。但此用法较为少见,更多见于现代引申解释。

建鼓的核心含义是古代贯穿木柱的礼乐用鼓,兼具军事与仪式功能,其历史延续性及形制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乐器的独特设计。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形制或名曲,可参考汉典、汉程艺术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惜羽毛抱愧靶台冰稼草窠长排伧劣赤运典故丢手洞神东洋兜地法方法国国立行政学校佛衣服从骭疡禾桶回屏狡狠交怨进艸进发井底虾蟆金四开寄室鸡西市捐例鞠养两谊连旍零悴凌澌落英麻将蔑睨冥吏暮末腻粉篇籍前旒请吏秋宵曲媚日脚闰徵商陆煽行寿享期颐疏滞私隐填河挺专体腔王鴡稳韵卧倒污水坑鲜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