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選擇放出。《北齊書·後主紀》:“又詔掖庭、 晉陽 、 中山 宮人等及 鄴下 、 并州 太官官口二處,其年六十已上及有癃患者,仰所司簡放。”
(2). 清 代謂經铨叙派任道府以上外官。 清 林則徐 《奏參因循不振之鎮将分别勒令休緻降補折》:“其所遺 南澳鎮 總兵員缺緊要,并請旨迅賜簡放,以重職守。”《中國現在記》第一回:“每逢朝廷簡放主考學差,他總有分。”《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上頭看他一臉的連鬢大鬍子,龍心大為不悅,説他樣子很像個漢奸似的,幸虧奏對尚還稱旨,才賞了個知府,記名簡放。”
“簡放”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有所不同,具體解釋如下:
選擇放出
指篩選後釋放特定對象,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北齊書·後主紀》記載對年邁或患病宮人的釋放措施:“六十已上及有癃患者,仰所司簡放”。
清代官員铨叙制度
指通過正式考核任命道、府級别以上的地方官職。如林則徐奏折中提到“請旨迅賜簡放,以重職守”,《文明小史》中也提到官員被“記名簡放”。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簡單放松”,強調以隨意方式緩解壓力。例如“簡放心情,不過分追求完美”。需注意此釋義缺乏曆史文獻支撐,可能是基于字面組合的現代引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北齊書》《清史稿》等原始文獻。
《簡放》是指事物變得簡單、輕松自然。簡化繁瑣、解脫束縛、盡情放松,達到一種輕松愉快的狀态。
《簡放》由“竹”和“方”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竹”部表示與竹有關的意義,“方”部表示與方形有關的意義。《簡放》的總筆畫數為13畫。
《簡放》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古人認為竹子象征着正确的品德,因為它們泰然自若地矗立在世間,即使遭受壓力也不會倒下。而方形則象征着穩定和堅如磐石的意味。
繁體字《簡放》的寫法為「簡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竹子常用「⿰⺮乚」表示,“⿰”代表左右結構,“⺮”表示竹,“乚”表示頂部的橫劃線。而方形則常用「⿲⺩㇐⺩」表示,“⿲”代表上下結構,“⺩”表示方的左右兩邊,“㇐”表示底部的橫劃線。
1. 放下煩惱,簡放心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2. 隻有簡放束縛,人生才能變得自在。
簡化、放松、簡要、放任、簡潔、放慢。
簡化、輕松、解脫、自在、舒暢。
複雜、緊張、束縛、拘束、繁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