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木樁。喻指僵化死闆。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溫敦 :‘看, 蕭正使 多麼有德性,多麼叫人尊敬。走起路來,一步一步都顯露出中原的文化來。’ 王龍 :(按不住)‘什麼中原文化!一個老木頭橛子就是了!’”
“木頭橛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意義
指短木樁,通常指削尖一端、用于固定或支撐的硬木棒。例如拴牲畜、懸挂工具或标記土地(、)。
引申比喻
形容人僵化死闆、不善變通,帶有貶義色彩。例如曹禺《王昭君》中,角色王龍用“老木頭橛子”諷刺他人固守教條(、)。
在洛陽等地方言中,“木頭橛兒”進一步引申為形容人笨拙、不靈活,強調缺乏機敏性()。
“橛”本義為小木樁,字形從木、厥聲,古代也指門闩或馬嚼子(、)。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定義、方言特色及文學引用,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來源。
木頭橛子是指用木材制成的固定或連接的工具,常用于建築、木工和船舶等領域。它通常是由細長的木材切割而成,一端銳利,另一端用于固定或連接。
木頭橛子的拆分部首是木(木字旁),筆畫數為4畫。
木頭橛子一詞源于中國漢語,繁體中文寫作「木頭橛子」。
在古代,木頭橛子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繁簡體字的出現主要是近代的産物,古代的漢字寫法相對穩定。
1. 工人們用木頭橛子将牆體固定在地面上。
2. 船塢工人正在用木頭橛子連接船舶的船闆。
木頭橛子的組詞可以有:木制橛子、橛子工具、固定橛子等。
木頭橛子的近義詞可以有:木樁、木栓、木楔等。
木頭橛子的反義詞可以有:釘子、螺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