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籍的意思、食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籍的解釋

迷信傳說陰間記載每人一生所享用食祿的簿籍。 宋 黃庭堅 《戲贈彥深》詩:“世傳寒士有食籍,一生當飯百甕葅。” 清 唐孫華 《挑菜》詩:“書生食籍聞前定,應許支消百甕虀。”參見“ 食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籍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宗教典籍中的飲食規範

道教文獻《雲笈七籤》記載,“食籍”指修煉者需遵循的飲食戒律與禁忌體系,包含齋戒時序、五谷配伍等内容,認為“食籍不淨則神氣不凝”。佛教典籍《四分律》中亦有類似表述,将飲食規制作為修行者的重要功課。

二、古代戶籍管理制度

據《周禮·地官》所述,周代設有“廪人”官職,負責記錄王室及諸侯的“食籍”,即糧食消耗與分配的官方檔案。《唐六典·戶部》載明唐代推行“食籍法”,通過戶籍統計實現“均田制”下的糧食配額管理。

三、飲食文化典籍統稱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将《膳夫經》《飲膳正要》等專著歸為“食籍”類目,特指系統記錄烹饪技法、食材特性的飲食文獻。現代學者王仁湘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強調,這類典籍是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食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文化研究領域,其含義與傳統文化中的宿命觀念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食籍”指迷信傳說中陰間記載每個人一生所享用食物祿位的簿籍。古人認為,人的福祿(包括飲食享用)由命運注定,陰間通過“食籍”記錄并限制個體的食祿總量。

2.出處與例句

3.文化内涵

4.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下,“食籍”已非常用詞彙,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民俗文化探讨中。其含義可類比為“命中注定的資源配額”,帶有哲學或象征意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沙隄白足禅師巴俚班政寶惜悲慄貶坐匕爨别帥冰溪避債補假不是滋味采衣成喪叱犢儲岑待賈而沽倒好兒登樓賦芳草鮮美風母分截浮戾賦憲哥德巴赫猜想貫矩骨肉相殘漢詠和熟滑膩魂床豁免解穢僦椽基墌祭祖拒虎進狼柯亭笛窺欲輪車妙喜念到醲醖跑供銷喬坐衙蹊轍人群榕海上界稍麥十室九匮失形水浴朔蓬酸醨桃花眼頹墉溫度計五合六聚